由此可见,通顺策略主张的是信息取向的交际,追求的是以常规、常见、透明为特征的“一目了然”式的语言体现。这一传统被奈达加以理论化后,形成了一种功能对等的理论范式,以追求译文对原意的通顺体现。但是,根据韦努蒂的观点,这一策略一方面会模糊原文的文体或诗学创造性和社会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又会“掩盖译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审美、阶级、和民族意识形态”(同上:61)。从这个意义上讲,通顺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归化译者语义理解的翻译策略;于是,通顺所追求的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因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文体和语用的连贯维度,而这正是韦努蒂打算通过异化策略来实现的几个方面。
本书秉持的连贯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体现原文中的各种关系。这一策略要求译者将原文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能与语篇内外其他相关成分联系起来。根据这一视角,译者应该把语篇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看做是与语篇内的近邻以及远亲之间的潜在的联络点,同时也是与语篇产生和解读相关的超语篇因素之间的潜在的联络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片面解读或孤立取义。
事实上,从根本上讲,连贯与文学翻译中的通顺并不对立;相反,通顺是语篇连贯的一个典型的或无标记的特征。一般来说,连贯的翻译听起来应该是通顺的,但在不同的文体体现中,连贯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别,甚至在一些小说的局部,尤其是试验性的小说中,某些有标记连贯的语言体现就是以不通顺为形式标记的,因此,在翻译中,不能一味追求通顺而让原文的文体和语用特征做出牺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