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进攻法
步步进逼术
论辩中,当我们想要直接触及论题本质,但又一时难以战胜论敌时,可以转变方向,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轻到重,逐步地揭示论题的本质,这就如同剥笋,层层剥去外壳,最后露出笋心,这样的方法在论辩中称之为步步进逼术。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而未得展露锋芒。
赵孝成王九年(前257),时值秦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在这危急关头,赵国派遣平原君到楚国请求救兵,希望与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
平原君统筹布局,决定选出门下文武兼备的食客20人,与自己一同前往楚国。此番前往楚国,平原君作了两手准备:先采用和平的方法去取得楚国的配合,如果能够取得成功,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用和平的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他准备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迫使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至于随从人员,也没有必要特意到外边去征集,只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可以了。
可是到了最后,平原君却只从自己的食客中找到了19个人作随从,虽然只差一个,可是其余的人中却找不到这个合适的“一个”了。这下可把平原君给难住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平原君为此事大伤脑筋的时候,他门下有一位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自我推荐说:“在下毛遂,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并约定从门下食客中挑选20人一同跟随。但现在只选出19人,还少了一个人。所以,我特来向您请求,希望能让在下充当这第20人,凑足数一起出发吧!”
平原君听了,便问毛遂:“敢问先生来到舍下至今有几年了?
毛遂说:“在下来此已经三年。”
平原君皱了皱眉头,说:“有贤能的人,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会立即就要显现出来。而你,到我门下已有三年,却没有得到人们的称道,我也没有听过关于你的任何赞语,显而易见,你并未表现出你的才能。既然这样,还是留下来吧!”
毛遂回答说:“事实上,我只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而已。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一定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而不单单像你所说,只露出尖梢啊!”
这就是“脱颖而出”这个成语的来源。
毛遂不卑不亢的巧妙回答一下子让平原君刮目相看,于是欣然准许他充当这第20个随从,一起前往楚国。在去楚国的路上,另外19个随从嘲笑的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毛遂。
到了楚国,随着毛遂与另外19个人的谈论,大家不得不折服于他的能言善辩,从心里认同毛遂,觉得他确实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才。
平原君一到楚国,就与楚王谈判“合纵”的盟约。他一再地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可是,从日出到晌午,盟约还是没有签订。
这时,19个随从对毛遂说:“先生,您上去试试!”
毛遂于是手握剑柄登阶而上,走到正在谈判的平原君和楚王面前,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了。可是,为什么从太阳出来已日到中午,还不能决断呢?”
楚王瞥了瞥毛遂,问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门下的舍人。”
楚王一听此人只是个食客,便用命令的口吻喝道:“岂有此理,食客也敢到本王面前来撒野。还不快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谈判,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话?”
毛遂手握剑柄,振振有词地说:“大王,你之所以敢这样怒斥我,是因为仗着你们楚国人多。可是,现在十步之内,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他们凭借士卒众多吗?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凭据自身的条件而发挥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竖子而已,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使我赵国都感到羞辱,大王难道不知道羞耻?‘合纵’其实是有利于楚国,而不仅仅是为了赵国呀。你这样斥责我,有什么用呢?”
楚王被毛遂的气势震慑住了,而且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便立刻说道:“是,是!实在像先生所说,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吧。”
毛遂进一步追问:“那么,订立‘合纵’盟约决定了吗?”
楚王连忙点头说:“决定了。”
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立刻取鸡、狗和马的血来。”
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道:“大王首先应当用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
只一会儿工夫,毛遂就让楚王签订了“合纵”盟约。
平原君回国后,感慨万分地对毛遂说:“以往我选拔人才,多则上千,少则百人,自认为招揽了天下的人才;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愚鲁。先生您一到楚国,就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您的三寸不烂之舌,实在是远胜于百万的军队啊!我决定以后不再鉴选人才了。”
从此,平原君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在把自己推荐给平原君的时候,巧施小计:
第一,毛遂虽然在平原君门下当了三年食客,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所以没有在平原君的心目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因而在选拔去楚国谈判的人才时被平原君拒绝了。此时,毛遂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其他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说话。毛遂就是凭自己巧妙的对答,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我们发现,就凭他的这一段说辞便足以证明他的机智和才能!
第二,巧用比喻。当平原君对毛遂的才能表示怀疑的时候,毛遂顺水推舟,把自己比作禾穗,以锋芒毕露来形容自己蓄势待发的才能,为此博得了平原君的好感和信任,得到了一同前往楚国的机会。
在应对楚王的时候,毛遂的言语也同样精彩无比:
第一,巧妙转移话题。楚王跟平原君谈判,按理是必须对等的,其他人不能插话。可是毛遂在关键的时候从中间插了一杠子,因而引起了楚王的“呵斥”!毛遂没有理会自己的无礼,反而抓住楚王的“呵斥”大做文章,制造了与楚王说话的机会。
第二,引起楚王关注之后,毛遂又在“人多势众”的问题上借题发挥,从楚王当时的处境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到全面分析当前楚国的形势,拐弯抹角地论证了楚国签订“合纵”盟约是势在必行的道理,最后把傲慢的楚王说得心悦诚服,并心甘情愿地签订了“合纵”盟约。
在这一过程中,毛遂采取了步步进逼术,其思维的敏捷,行动的果敢以及说话一语击中要害的高超技巧,实在令人折服。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习毛遂,在脱颖而出的过程中,从引起对方注意,到说服对方信服,每个环节都要丝丝入扣,方可在交际场上如鱼得水。
在论辩中恰当地使用步步进逼术,可使我们的论证一步比一步深化,增强我们论辩语言的说服力。但是也应该根据论辩需要而定。如果单刀直入可以取胜,就不必使用此术,免得绕来绕去,使人半天不得要领。
环环紧扣术
客观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环扣一环的复杂的条件联系。在论辩中,利用这种连环条件联系,可以步步深入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把前后论辩过程密切地串联在一起,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雄辩的说服力。这种论辩方式就是环环紧扣术。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又称鲁连,战国时期的名士,此人善于出谋划策,常周游列国,为各国排忧解难。
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魏王派魏将辛垣衍暗中潜入邯郸,想通过平原君劝赵王拥护秦昭王称帝,声称只要秦昭王称了帝,就会对赵国撤兵。这让平原君心中很犹豫,一时难以决策。
这时,鲁仲连恰巧游历经过赵国。他不仅碰上了秦兵攻打赵国,而且听说魏将军辛垣衍要叫赵王尊秦昭王为帝,就去见平原君。
鲁仲连问平原君道:“关于尊秦为帝这件事情,您打算怎么办呢?”
平原君本来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便叹着气说:“我能怎么办呢?赵国的40万兵将大败,现在秦兵又围困了邯郸城。辛垣衍还在这里等着,你说我能怎么办呢?”
鲁仲连不再说什么,而是向平原君提出请求,要求见见辛垣衍。平原君应允了鲁仲连,并带他见到了辛垣衍。
辛垣衍知道鲁仲连来者不善,便主动发起进攻,道:“我来邯郸,是有事有求于赵王,而鲁仲连你这样的高义之士,到赵国有什么可求?难道还想在这里常住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