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体分析的眼跳幅度上发现这样一种趋势,无论是平均眼跳幅度、向前眼跳幅度还是向后眼跳幅度,字间空格条件下的眼跳幅度最大,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下的眼跳幅度较大,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眼跳幅度最小。对于这一结果,可以从文本呈现的特点来考虑,随着字与字之间空格的加入,句子变长,单位空间内信息密度变小。为了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被试需要作出更远距离的眼跳。而在正常无空格条件下,汉字是紧密排列的,单位空间内信息量很大,被试需作出较小的眼跳就能获得信息。
对于注视次数指标的分析上,可以看出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注视次数明显少于字间空格条件下的注视次数。而在平均注视时间上,正常无空格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明显长于字间空格条件下的平均注视时间。在阅读时间上,两种条件下的阅读时间并未发现显著差异,这表明美国大学生在阅读正常无空格文本时会作出较少但时间更长的注视,阅读字间空格时则作出更多但时间更短的注视,这似乎表明在注视时间与次数之间存在着某种抵消作用。在向后眼跳次数上,非词空格条件下明显多于其他条件下的向后眼跳次数。
通过局部分析可以看出在对以词为兴趣区的比较中,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单一注视时间这两个指标上各空格条件之间大多未发现显著差异,这似乎表明在信息加工的最初阶段,读者对单独的这_区域的加工情况大致是相同的。由于兴趣区内包含的文字信息、空格是相同的,它们的物理分布也是相同或相似的,所以无论句子中是否存在字词切分标记,无论空格是否切分出词或者非词,加工情况都是类似的。而文本中插入空格所引起的字词切分差异主要体现在凝视时间、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第一遍注视次数这几个反应相对深层加工的指标上。对于某一个词的凝视时间、阅读时间越长,注视次数越多,说明需要的心理加工越多。而第一遍注视次数表明被试对句子形成心理表征的快慢,第一遍注视次数越少,表明形成心理表征的速度越快。
局部分析一中,非词空格条件下双字词中空格的插入导致词语被割裂,识别难度加大,因此我们推断非词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会明显长于词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这一点得到了实验结果的证实。同时考虑到整体分析中,在句长相等的情况下非词空格条件下的句子加工时间明显长于词间空格条件下的句子加工时间,这两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另外,在首次注视时间、单一注视时间上两种条件之间并未发现显著差异,这可能与信息加工处于初级阶段有关。但是与预期不同的是,两种条件下在凝视时间和注视次数上并未发现显著差异,这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对兴趣区内词的加工充分而耗时,另一方面是由于对非词的加工困难而耗时。词间空格条件下,空格的插入使得词语单元被作为一个整体而感知,因此可以引导读者在词义水平上对词语进行高水平的充分加工;但在非词条件下空格的插入割裂了词义,读者需有一个重新整合的过程,所以由于难度大而导致加工时间延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