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态度篇<br>放手,培养勇敢幼苗的雨露<br>监控下的孩子没出息<br>点到为智<br>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去点缀,去打扫,给他们的心灵充分舒展的场所。这样他们既能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又能培养独立勇敢的精神。<br>每个人都向往自由,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希望自己有一片自由的空间!作为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随他自己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分秒必争、紧迫盯人,这会对孩子内心的感受造成不良影响。<br> 郑渊洁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其笔下的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和罗克在我国拥有亿万读者,连成年人也被吸引,其童话被誉为“适合全家所有人阅读”的书。1985年创刊的《童话大王——郑渊洁作品月刊》是专门刊登郑渊洁童话的杂志,至今仍畅销不衰。<br>郑渊洁教子的方法和思想与众不同,他时常直言不讳地夸自己是一个善解儿意的好爸爸。<br>儿子郑亚旗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在老师没让说话的时候说话了,结果被关在小黑屋里几个小时。郑渊洁得知这件事以后,马上就火了。“这么小的孩子,正是发展语言能力的关键时刻,怎么能不让他说话呢?这简直是摧残!即使违反了课堂纪律,也不能关禁闭呀……”一生气,郑渊洁就让儿子退园了。<br>儿子小学还没毕业,郑渊洁终于下定决心不让儿子上学了。其实,郑渊洁也不是不想让孩子上,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学校。与其让儿子去受摧残,还不如高高兴兴地让他做点喜欢的事情。他认为,上学,说白了,上个好中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考上了大学拿到文凭,就能找个好工作,这是第一个用处;第二个用处,就是父母脸上有面子,一定要让周围的亲戚朋友看到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有出息,无非就是这样。而这两样对于自己来说都不重要:自己不需要儿子为自己争什么脸面,也相信儿子将来一定有能力自食其力。<br>于是,郑渊洁给儿子请了3位老师,教授其数理化。郑渊洁自己则捉刀上阵,客串语文老师。在郑渊洁眼中,中国教育对孩子最大的摧残就是语文教育,而其中尤甚的就是写作文。郑渊洁曾在作品中写道:“写作文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老师却不让他们在写作文时天马行空地想象,只能按照老师制定的框框行文。”“不能通过文字随心所欲地想象和思想的人是人吗?老师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把我们往动物培养呢?”<br>在儿子很小时,就对家里的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所有的电器郑渊洁都任他随意玩耍和拆卸。郑渊洁说:“我觉得,只要他感兴趣,就让他玩儿,然后几乎就能做到无师自通。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后来,儿子在电脑方面很在行。在儿子十多岁的时候,郑渊洁曾接到一位找“郑老师”的电话,郑渊洁很自然地回答说:“我就是。”谁知对方却说:“不是找你,是找郑亚旗,要请教一些电脑方面的问题。。郑渊洁不得不诚惶诚恐地找“郑老师”过来接电话。<br>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好的未来,有的甚至早早就为他们设计了未来的道路,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所设想的人生之路走向美好的未来。但是,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孩子的发展在于自身,而不是父母能够完全决定和左右的。父母要做的应该是为孩子提供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勇敢地去发挥,只要正确地引导和提供他们所需的必要资源就可以了。<br>“自由”是蒙台梭利“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简单地说,蒙台梭利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孩子一一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則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就不会健全。英国《每日邮报》曾报道,英国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在外玩耍而没有大人监督的孩子会成长得更健康,在将来,也更善于交际,调查中,研究人员在330名8~11岁的孩子身上装上卫星跟踪系统,然后根据孩子腰部的感应器,记录下他们玩耍时的运动速度、方向转换,以及消耗掉的热量。结果显示,没有大人监督的孩子不仅更活跃,燃烧掉的热量更多,这样的孩子相比其他孩子,也更加独立、自信、勇敢。<br>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标题是“不是念书,就是被念”。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初三学生上课上到一半不见了,于是全校学生紧急寻找,最后发现他正蹲在楼顶的水塔边。这学生说自从升上初三,每天都在不停地考试与念书,已经疲乏得像机器人一样了;回到家里后,更是不能放松,稍微休息一下就被父母念叨,连吃饭时看个电视也会被念叨,他觉得每天都是念书、考试、挨骂,没有一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这种生活使他很烦、很累,于是想到了轻生。<br>我相信,每个人看了这个故事后都会非常难过,这种日子的确没有什么意义,不能怪孩子想办法以求解脱。作为父母,确实不应该给孩子制订计划,要求孩子刻板地按照计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长时间做单调、整齐划一的活动,没有一点自主权利,因为这样就会限制孩子的个性爱好,束缚孩子的手脚,对培养孩子的勇敢行为是极为不利的。父母的勇气,最能感染孩子;而父母的放手,是培养勇敢幼苗的雨露。<br>前些年热播的美国系列家庭剧《成长的烦恼》,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希佛尔一家的生活让我们窥见了美国人教育孩子时的明智。希佛尔的4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拥有了自己的房间,与父母分开睡,自己的房间便是自己的领地,自己全权负责。<br>爱护子女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方法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应该向希佛尔夫妇学习,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去点缀、打扫,给他们的心灵充分舒展的场所。这样他们既能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你们的关怀,又能培养独立勇敢的精神。父母适当地给孩子一点个人空间,会比“无边无际、没有自由”的爱,更让孩子感激。<br>不妨让孩子自由安排<br>点到为智<br>孩子的发展在于自身,而不是父母能够完全决定和左右的。父母要做的应该是为孩子提供一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勇敢地去发挥。<br>美国幼儿教育家维娜,希尔特布兰德说:“家长和教师要牢记这一点:让幼儿在独立中成长。必须通过让幼儿自己做事、自己决定活动内容、自己选择玩具等,使幼儿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努力。”<br>有一位大学老师,和别的很多父母一样,总是一味“严格要求”女儿。直到在一次关键考试中,孩子的失败,才使她开始反省自己,她终于意识到,无论如何,一定要给孩子“成长的自由”。下面就是这位大学老师讲述的自家的故事:<br>从女儿上小学开始,我和他爸爸就要求她每次考试都尽可能得到“满分”,对女儿的每一次失误,特别是那些所谓“重要考试”的失误都会痛心疾首。女儿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我和她爸爸却对此视而不见。<br>终于到了小学毕业考试的“最关键时刻”。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失眠了。第二天早上,她连饭都没吃,便脸色苍白、神情恍惚地走进了考场。在语文考试中,她忘掉了前一天晚上才背过3遍的生字。而在数学考试中,她竟是流着鼻血把做完的卷子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考试结果最终不尽如人意,被我们寄予厚望的女儿失去了择优保送进重点中学的机会。<br>当我和他爸爸望着那张悲戚的小脸时,才真正地体验到什么是心痛。一连几天,我们都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我们明白,是我们的错误窒息了孩子的自信,伤害了她那颗本来充满灵性的稚嫩的心!从那一刻起,我发誓从此以后一定要给女儿充分成长的自由,尤其是在她失败的时候,要永远对她说:“没关系,勇敢些,下次一定能考好!”<br>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台梭利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地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如父母告诉孩子:周日可以去爬山,可以去公园,可以骑车、搭积木,去画画,但只能选两项活动,而且还要自己安排好时间及活动所需要的东西。选择、安排本身是一种能力,要坚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勇敢地作出选择和安排。<br>蔡志忠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曾经风靡全世界。其实,他不仅画画的出色,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有一个信念,就是让孩子自由地成为他自己,因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父母不该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br>……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