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5-16世纪,国际象棋基本定型成今日的样式和棋制。
16-17世纪,在国际棋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棋派,当时意大利式开局风靡一时,这与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不无关系。
18-19世纪前半叶,英国和法国棋手相继从世界棋坛上崛起。英国工业革命后经济起飞,引人关注的是在英国首创印刷术的嘉士顿发行《国际象棋》一书后,英国棋风大盛。法国执仗棋坛牛耳则是在拿破仑称帝前后。此后,英国式开局、法兰西防御开始流行。
19世纪后半叶,德国和美国逐步强大,其棋艺也开始在世界领先。1851年,国际象棋史上第一次国际循环赛隆重举行,德国数学教师安德森摘得桂冠。到了1858年,美国年轻棋手摩菲在巴黎击败了安德森。德国哲学博士拉斯克从1894-1921年共保持了27年的世界棋王王冠。
在革命导师列宁和斯大林的大力提倡下,苏联自20世纪中期起,成了世界棋坛“超级大国”。40多年来,苏联棋手所向披靡,几乎独霸棋坛。对此,苏联人对待国际象棋就像对其国防强大、科技发达一样引以为豪。然而在苏联解体后,一向被视为“国棋”的国际象棋运动也不免蒙受了巨大损失。
1991年,稳坐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宝座13年之久的苏联棋手奇布尔达尼泽失冕于中国年轻棋手谢军,原因之一就是后方不稳,失去了坚强后盾。
1998年、1999年谢军、许昱华先后在沈阳获得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称号。
国际象棋的世界性组织——国际象棋联合会(国际棋联),目前已有156个成员国(或地区),全世界的爱好者有3亿之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