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法论》讲述了学段划分形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之外,关于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其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理论、途径和方法。体育学科也已逐渐意识到研究学生学法的重要性,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学法的探索工作。
学习一词的含义比较广泛,一般多从心理学的和教育学两大学科领域界定该词的含义。目前,心理学界对学习的解释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学习是指刺激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行为主义);(2)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认知学派);(3)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教育学上,学习一词通常被理解为由“学”和“习”两个含义组合而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所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这里的“学”往往是指广义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又包括习的含义。本研究的“体育学法”中的“学”为广义的学,既包括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时的“学”的方法,也包括“习”的方法,即本研究中的“学”为“学习”的缩略形式。
……
第一章 体育学法研究的意义与逻辑起点
一、为什么要研究体育学法
二、研究体育学法有何价值
(一)促进体育学法理论的建构
(二)加强对体育学法的有效指导
三、有哪些体育学法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体育学法本质的认识问题
(二)体育学法的分类问题
(三)体育教法与学法的关系问题
(四)有效体育学法的指导问题
四、如何确立体育学法研究的逻辑起点
五、本研究采取哪些重要研究方法
(一)查阅文献确立了研究范围
(二)课堂观察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
(三)访谈专家统和了研究主线
(四)问卷调查佐证了研究假设
第二章 体育学法相关与相近概念辨析
一、学习与体育学习
二、动作技能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
(一)动作技能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的差异性
(二)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及心理特征
(三)体育课堂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划分
三、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学习能力
四、体育学习行为与体育学习方法
五、体育教法与体育学法
(一)关于学法与教法关系的几种认识误区
(二)体育教学中是否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四种情形
(三)体育教法与学法的多维比较
(四)体育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动态关系
第三章 体育学法基本理论建构
一、体育学法概念的界定
(一)体育学法概念界定的依据
(二)体育学法概念的界定与表述形式
二、体育学法特征的分析
(一)多层次性
(二)外显与内隐的统一性
(三)个体差异性
(四)动态发展性
三、体育学法分类体系的建立
(一)体育学法的分类依据
(二)多层次体育学法分类体系的建立
四、体育学法内外层四要素动态结构体系的确立
(一)体育学法结构中的要素与层次
(二)体育学法內外层四要素动态结构
五、体育学法产生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体育学法的来源
(二)体育学法产生所需的內外条件
(三)影响体育学法产生的因素及分析
第四章 体育学法表现及个体差异性
一、体育学法表现
(一)不同课型的学法表现
(二)体育课上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步骤和学习方略
(三)不同学习环节的学法表现
(四)特殊体育学法表现个案分析
二、体育学法表现个体差异性
(一)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二)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三)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四)不同学习內容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五)不同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学法表现差异性
第五章 体育学法指导
一、体育学法指导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
(二)理论上的体育学法指导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
二、有效体育学法指导策略
(一)准确把握体育学法指导的依据
(二)突出学法指导的针对性
(三)正确认识体育学法指导作用的相对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