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哭闹,死活不上幼儿园怎么亦<br> 3岁的小欣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小女孩,平时很乖,很听爸爸妈妈的话。上幼儿园有三个月了,但仍然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不,星期一的早上,当妈妈把她送到幼儿园门口时,小欣边哭边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不肯让妈妈离开。无论老师怎样劝都没有用,反而老师越劝,小欣哭得越厉害。老师让她妈妈回去,可是她妈妈刚走几步,小欣马上追出去了。任凭妈妈怎么哄她、骂她都没用。妈妈要忙着上班,无奈之下,只得打电话让爷爷来将孩子带回家。孩子听完妈妈打的电话才勉强同意先待在门卫室等爷爷来接她。<br> 幼儿入园初期,“哭闹”是典型的情绪反应,它令家长们心痛焦急,更使幼儿园老师手忙脚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曾指出:幼儿具有对家庭的依恋情绪。也就是说幼儿从出生到入园之前,都是在熟悉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生活的。因此,幼儿园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环境,对这个陌生的环境产生的不安全感、恐惧感是导致幼儿哭闹的最根本原因。<br> 家长误区<br> 一般来说,新人园的幼儿一个月左右便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当然,也有个别孩子人园一天都不哭的,但更多的孩子是人园初期哭闹。少数孩子(如上文中的小欣)哭闹的时间较长,甚至入园一年了仍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整天哭闹,缠着家长不愿上幼儿园。其实这种现象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有直接关系:<br> ●家长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孩子上幼儿园。一到入园年龄,家长就匆匆牵着孩子去幼儿园,与孩子没有任何交流和沟通,孩子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去幼儿园做什么,他会以为爸爸妈妈不要他了,把他扔在幼儿园。<br> ●家长用上幼儿园来吓唬孩子。因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就用“送你上幼儿园”来恐吓孩子,这样孩子自然会认为幼儿园是一个“不好”的地方。<br> ●家长无原则迁就孩子。孩子一哭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说:“好了,咱们今天就不去上幼儿园了。”只要孩子有一次得逞,以后不想去幼儿园,就一哭二闹三耍赖,逼家长就范。<br> 家长怎么办<br> 凡此种种,孩子怎么会乐意上幼儿呢?针对上述家长的不当的教育方法,我给出4点建议:<br> 建议一:<br> 提前为孩子上幼儿园做好时间和空间上的准备。幼儿园和家是两个不同的环境,孩子去幼儿园实际上是到了一个公共生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如果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家长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训练,孩子一上幼儿园就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以前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入园准备。例如,在上幼儿园之前,就要让孩子遵守作息时间;听别人说话要看着别人的眼睛;吃饭时不说话;对人有礼貌;做错事要道歉等。现在的孩子在家里有多个成年人(长辈)围着他转,其中不乏溺爱、迁就的时候,这很容易让孩子变得任性、自私。而到了幼儿园,小朋友都是平等的,老师不可能迁就谁,有的孩子做错事,受到批评就承受不了,从而滋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因此,家长不要过度迁就、溺爱孩子,要理智地爱孩子;对于孩子已有的任性、自私的坏习惯,家长宜在入园以前帮助孩子改掉。<br> 建议二:<br> 让孩子在入园前熟悉幼儿园。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经常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让孩子看幼儿园小朋友唱歌、跳舞、绘画、做游戏,告诉孩子,他将来也会和这些小朋友一样要上幼儿园。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一种美好的期盼,知道幼儿园是每个小朋友都要去的地方。<br> 建议三:<br> 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奖励。家长买些孩子喜欢的小奖品,用一定的物质刺激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同时,孩子入园时也可以让他带一些平时喜欢的小玩具去。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心理寄托,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更加顺利。<br> 建议四:<br> 用智慧巧治孩子的哭闹。美国心理咨询专家帕蒂?惠芙乐在《倾听孩子》一书中说道,“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要”,“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也就是说,对于极个别采取蛮横、极端手段(如在地上边打滚边哭,对自己或老师进行攻击等)的幼儿要理性地对待。家长都知道孩子不想上幼儿园而哭闹就是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如果家长认定孩子无端不上幼儿园是错的,为达目的而哭也是错的,家长就得给孩子讲清道理,坚持要他上幼儿园。如果孩子不听且哭闹,家长不要去阻止他的哭闹,也不要去哄他不哭。哭本身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宣泄,孩子在哭时,会根据大人的反应决定哭声大小,而大人不理他时,他就没趣了。等他哭一会儿,稍微平静下来时,家长可靠近孩子,关心地对他说:“你哭累了吗?你看现在你是坐着哭,还是躺着哭,还是我抱着你哭?”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觉得老哭没意思,因为父母对他的哭没反应。当他不哭时,再接着给他讲道理,仍然不能让步,还是要让他上幼儿园。这样坚持下去,孩子就能逐步纠正无故哭闹不上幼儿园的坏习惯了。<br> 另外,家长还需要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各方面的培养和要求,做到家园配合、保持一致,否则孩子很可能会在幼儿园表现一个样,在家里表现一个样。有一位幼儿的爸爸说,他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很好,老师说吃饭、穿衣、穿鞋子等自己的事都能做;但回到家,吃饭、穿衣总是靠妈妈,爸爸要求他自己做,他就哭闹。这实际上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是妈妈的溺爱剥夺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的权利。而父母如果要求不统一,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辨不清谁对谁错。培养孩子要做到家园、家校配合,还需要家里所有的长辈配合,统一认识、统一方法,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br> 2.孩子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从不主动提问怎么功<br> 四川省攀枝花市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叫小敏的女孩,很文静,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就是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总是很沉默地看着、听着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有时老师有意请她回答问题,她也总是扭扭捏捏地站起来,胆怯而小心翼翼地小声回答问题,生怕回答错了。老师告诉家长,小敏要是在学习上再主动一些,多举手发言,她的学习会有更大的进步。小敏的妈妈听了老师的话很着急,跟孩子沟通了很多次,鼓励她要大胆一点,多举手发言,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孩子每次都点头答应,可在学校并没有一点改变,仍然不敢举手发言,也不敢主动问老师问题。<br> 孩子不举手发言,一方面很难让老师及时了解到他们的学习状况,孩子就失去了得到老师指点和帮助的机会;另一方面,孩子不想举手发言,自然与老师的课堂互动就少,甚至有的孩子会觉得老师上课所问的问题与己无关,没有必要去思考,别人发言的时候,正好是他休息的时候。<br> 家长误区<br> 其实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上课要积极举手发言”之类的话,孩子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为什么孩子的表现还是没有改观呢?这与一些家长的负性教育方式有直接的关系:<br> ●家长衡量孩子的标准有误。家长希望孩子听话,只要听话就是“乖”孩子,不问孩子的感受。孩子从小习惯了只听不想,上了小学、中学以后,“乖”孩子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举手发言,不敢向老师提问,学习过于被动,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br> ●家长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家长不断地抱怨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不举手发言,真没出息。老师说班上好多同学都比你好,能积极举手发言”。家长说这些话,出发点是为孩子好,而事实上却给孩子一个消极的暗示:。“你就是一个胆小,不敢举手发言,不敢提问的没出息的孩子。"在这种消极的暗示下,孩子会变得自卑,没有自信,更不敢举手发言了。<br> 2 家长怎么办<br> 针对以上的教育方式,我给家长两点建议:<br> 建议一:<br> 独立思考,为孩子营造一个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家庭氛围。四川省绵阳市有个学习优秀的初中八年级的孩子,他学习主动,经常与同学、老师就学习的问题进行争论,同学说他是“提问高手”,老师说他是勤于思考会学习的聪明学生。原来,这个孩子有幸生长在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从幼儿时期开始,无论什么事,爸爸妈妈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例如,节假日父母想带他出去玩事先一定会问他是否乐意,或是否有其他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自己拿主意。家长这样做,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需要,更是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一个能独立思考、有主见的孩子不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吗?<br> 建议二:<br> 家长要扬长避短,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在孩子面前回避他的短处——不敢举手发言的问题,用心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给他积极的暗示、恰当的表扬等等,帮孩子建立自信。例如,针对上文小敏同学的情况,如果小敏爸爸在一次家长会后对小敏说:“老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你,说你的书写很工整,字也漂亮,爸爸真为你高兴。”经老师、家长这么一夸奖,小敏得到了良好的积极的心理暗示,随着表扬次数的增多,小敏自然会渐渐增加自信。有了自信心的小敏就会有第一次的举手发言,随着不敢举手问题的解决,一个充满自信、阳光的孩子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