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家有谎话大王
说谎原来是那么普遍
蓝蓝 妇 5岁
一天,蓝蓝从幼儿园回来后,高兴地告诉妈妈说:“我们班唱歌比赛我得了第一名。”妈妈很高兴地夸奖了她。后来妈妈碰到了老师,说起蓝蓝唱歌获奖的事,老师说:“没有啊,蓝蓝根本没有去唱歌,她参加的是童话剧‘小蝌蚪找妈妈’。”
刘超 男 8岁
刘超在班里出了名的淘气,但是从上个月起,他成了全年级老师都格外同情和心疼的孩子——因为在迎接期末考试的那次家长会上,刘超家长的位子是空的,他痛苦地告诉老师:他的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外地,父亲则经常很晚回家,没有人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但这种状况只持续了一个月。周五,班主任在学校门口遇到了来接儿子的刘超爸爸,从刘超爸爸口中得知,他们夫妻根本没有离婚,妈妈也没有出走,小刘超每天还吃着妈妈精心烹调的饭菜。得知真相后,班主任和父亲都异常震惊:一个孩子竟然能“不留痕迹”地骗过这么多成年人!
小斌 男 10岁
“我妈特别喜欢拿我和别人比,每次考完试,她先问过我的分数,接着准问和我比较要好的两个同学考了多少分。如果他们考得比我高,妈妈就开始数落我,说我怎么怎么不如别人,气得我大喊‘我傻瓜、我笨蛋,行了吧!’可要是我和那两个同学考得差不多,或者他们比我低一点点,妈妈就不说什么了。发现这个规律之后,我就想了一个绝招:考坏了,就说某某某比我分数还低。这招儿还真灵,我连续得了3个70多分都没挨骂!”小斌不无自豪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无论你是多么抗拒说谎或者对说谎熟视无睹,事实证明,无论你如何教育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孩子愈大,说谎愈多,说谎的技术也愈高明。
这不是什么灰心丧气的话,而是希望你真正面对这样的事实。即使你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已经开始产生说谎行为了,然而现实却是存在的。我们唯一和必须要做的,就是仔细思考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
说谎与天马行空的想象
有专家说:“说谎作为一种性格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很多家长认为说谎不是件好事。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说谎的孩子在心智上比不会说谎的孩子更高。”
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凭空把事情描绘得有声有色,没有一点想象能力的孩子是做不到的。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爱因斯坦对想象做过这样的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积极作用就是可以帮助儿童将榜样行为内化从内心深处促使儿童自愿地向榜样学习。比如儿童听了故事或看过故事书之后,往往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中,想象自己亲身体验这些行为,这种想象甚至能指导和影响他们的行为。
所以,对于“无意说谎”的孩子,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上天赐予了你一个聪明的宝贝。你要做的就是好好维护这朵“想象之花”,千万别让它枯萎。不过记住了,前提是孩子没有故意说谎。
说谎是儿童必经的过程
即使儿童说谎了,我们也不必把事情想得太糟。说谎是大多数儿童成长过程中势必会经历的体验。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洛克就说过:“说谎这一现象在形形色色的人中间都普遍存在着。”
理查德?伍尔夫森曾对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的儿童期是否有过因种种原因而故意隐瞒事实真相的做法?回答“是”的占了96%,“不记得了”的占3%,明确回答“否”的仅占1%。
根据奥玛哈儿童医院的琳达?麦迪生博士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撒过谎,父母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都很头痛,但是,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撒谎只不过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孩子是群不高明的说谎者
父母通常认为,说谎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当孩子出现说瞎话、谎话的现象时,大多数父母都会火冒三丈,甚至气急败坏,决不会轻易罢休。父母经常会这样想:“小小年纪就骗人,长大了还怎么得了!”在气愤痛心之余,不知道心细的父母有没有发现,孩子的谎言总是很容易不攻自破,而他们圆谎的唯一技巧也只是一遍遍的重复。可见,他们是一群并不高明的说谎者,谎言中带有更多的自欺欺人的成分。事实上,孩子说谎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说谎是孩子认知发展不成熟的正常表现,包括记忆出现偏差、把现实和想象混淆等;第二类则是他们为达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他人、隐瞒事实,比如孩子自己摔坏了玩具汽车却说是别人干的。
四五岁以前说谎缘于回忆脱节
四五岁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以前的说荒,与孩子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四五岁之前,孩子还不懂得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能回忆起来的只是一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个别对象。假如父母想问他们一些细微、具体的东西,孩子一般都会一脸茫然地说“不知道”或者表示沉默。其次,他们记忆的正确性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回忆的时候常常出现脱节、遗漏和颠倒顺序等现象。孩子的记忆还比较易受暗示影响,有的则表现为歪曲事实,尤其是当情绪处于异常活跃的兴奋状态时,他们习惯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混淆起来。由于无法分辨两者之间的界限,导致孩子通常擅自改变记忆的内容,表现为记忆失真。比如小薇告诉妈妈:“我今天在幼儿园吃了四碗饭。”实际上她只吃了两碗,但为了表示吃了很多,她就随意夸大了。另一个说谎的原因是四五岁以前的孩子想象力过于丰富,使得他对事实和虚构不能很好地区分,经常会用一些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想象的事情当成亲身经历过的事来陈述。比如,欢欢跟叔叔去看精彩的马戏表演,他迷上了一头大象,回家后就告诉没有去现场的父亲,他是如何到幕后与大象玩耍的,讲得有鼻子有眼的。父亲很疑惑就打电话向叔叔询问,才知道一切全都是欢欢凭空杜撰出来的。因为他太想和大象玩了,但又没办法做到,只能在脑海里想一想,用嘴吹一吹,以此过过瘾。
四五岁以后说谎在于自我保护
如果说四五岁以前的说谎不过是孩子的“无心之失”,那么四五岁以后说谎的孩子就是“明目张胆”了。他们确实在骗人,目的是为了逃避他们不希望面对的后果。这些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心理互动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明白若是说了真话,父母会有什么反应,自己又会落到什么样的境地。举个例子,小明碰倒了杯子,他猜测倘若承认杯子是自己打碎的,肯定会受到父母的一顿责骂;相反,不说实话就可能“逃过一劫”。于是他凑定编个谎话,就说是风把杯子刮倒的,结果他果然这样做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保护,他们除了借助说谎逃避身体的惩罚或物品、机会等被剥夺之外,还懂得了如何借助说谎保护自尊,从而形成了自我防卫性反应——说谎。比如玩游戏输给了别人,露露心里非常生气和难过,但是却压抑住真实的情绪,回答老师说“我很高兴”。露露说谎的行为包括了两种自我防卫机制:一种是“否定”,即否定事实,明明不开心却说开心;另一种是“反向”,也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露露低着头、红着脸轻轻说“我很高兴”,她真实的感受当然逃不过成人的眼睛。孩子说谎除了肤浅之外,还带有片面、短视等特点,比如小明只预测到了“打碎杯子”的后果,没有进一步想到父母知道他“说谎骗人”之后的后果。
无意的说谎发源于儿童的心理特点
当你能确定那是个谎言,并且发表它的人还未满3岁——不用担心,这不是真正的谎言,心理学上通常称之为“无意说谎”,在3岁以下儿童身上较为常见。
无意的说谎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是源于孩子“代声音”的发展。从真实性的纬度划分,人类的声音可以划分为“原声音”和“代声音”两种。源自内心表达个人意愿的语言称为“原声音”,它就像每个人体内的“本我”所发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呼唤,完全代表了个体的真实情感;与之相对的是“代声音”,它并非来自内心深处,而是综合了现实情境的需要而所表达出的语言。
要识别无意的说谎必须学会有效识别“代声音”,马上来实践一下,看看我们能否有效识别。
星期天的下午,小琴刚从柜子里找出一个洋娃娃准备玩的时候,旁的表妹小欣看见了,说:“让我也玩玩吧。”小琴马上说:“;不行,妈妈不让。”刚说完,就看见了妈妈严肃而又充满期待的眼光。于是,小琴马上对小欣说:“好吧!”然后把洋娃娃给了小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