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师者回眸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098897
  • 作      者:
    任勇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任勇,福建省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原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校长。现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福建省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厦门市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先后荣获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科技教育十大新秀、福建省优秀专家、厦门市拔尖人才等称号。已编写和参与编写《任勇与数学学习指导》《数学教学艺术与学习指导》等73部学术专著,在《教育研究》《数学通报》等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各类文章690余篇,68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学术奖励。曾先后应邀赴师范院校和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讲学400余场。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首届“学习型家庭”光荣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教育探索,漫漫远路,回首来路,对教育生涯的深思未停止,展望未来,对教育发展的新探索已经开始。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做高素质的新世纪育才者<br>    今年的我,年到五十。<br>    回想50年的成长之路,虽说没有我们上辈人的风雨坎坷,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文革”动荡、上山下乡、艰苦求学,经历了教育教学的多学校、多岗位锻炼,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一路走来,遵循“感性做人,理性做事”的原则,在“足与不足”中,不断去接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br>    一、少年我心<br>    少年的我,有过三次险情。第一次,是我两岁时,径自溜到水塘拿口杯去打水,一头栽进水里,幸好边上洗衣的大娘一把揪住我的头发把我拽起,恩人啊--至今没见过面的大娘!第二次,是上小学放暑假,在我家二楼阳台,我和弟弟在玩火,呼啦一下子烧了起来--着火了!楼下的赵叔叔冲了上来,用阳台大水缸里的水,把火扑灭。幸好我们的呼叫被赵叔叔听到了,幸好阳台里有个大水缸!第三次,是“文革”期间,我们被困锁在兵工厂里,那时武斗正凶,厂区内外一片枪声,我们家的所有窗户都用耐火砖封堵。枪声停时,困久的少年哪知险情,我和弟弟竟敢跑出去玩耍,突然枪声大作,我们拼死命往家跑,弟弟跑得慢,我又要顾及,记得快跑到家冲上楼梯时,那子弹就追着你脚后跟打,回家后被父亲一顿鞭打。少年的我,经历了水的考验,经历了火的洗礼,还经历了子弹的追击,我就在这样的险情中成长起来了。<br>    年少的我,并没有什么理想,更没有人告诉你生涯设计。我的最大理想是去当兵,其次就是当工人,那时读书似乎没有什么好的前景。<br>    1.生在军人家,总想去当兵<br>    我父亲是个军人,二十八军的。小时候听父亲说过,总司令是朱德,军长是叶飞,师长是陈楚。战上海,他是个小兵,后来剿匪到福建。打金门前夕,他受伤了,住院了。在泉州认识了我妈,1958年我出生在泉州。<br>    假如父亲去打金门,他所在的那个团没了,也就没有我了。<br>    生命真是个随机之物,一不小心就不是“我”了。<br>    记忆中,能回忆起最早的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部队时,把我扔进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接受书的陶冶。小图书馆里尽是军人,我只看书的封面,什么也不懂。<br>    在我两岁的时候,父亲转业到了龙岩风动厂,这是一个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内部叫386厂。<br>    因为是兵工厂,厂里也有一些军人,他们和我父亲多有来往,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长大的。那个年代,没什么衣服穿,唯有军人一身军装显得特别精神,特别是那些女兵,更是英姿飒爽,令人羡慕。<br>    我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书包,就是父亲用过的军用书包,无论是在农村学校,还是后来到了城市学校,同学们还都挺羡慕我的书包,特别是我上高中时还穿父亲穿过的军装、军鞋,很是神气,我借机还夸张地吹了一些父亲打仗的事,部队里的、兵工厂里的事。听的同学越多,我就讲得越神气。<br>    我从小就想当兵,就想做军人,就想像父亲那样去“战上海”。特别是我们厂里幼儿园园长的丈夫是个骑兵团的团长,在园长办公室里有张她丈夫骑着战马、提着战刀的照片,那神气劲就别提了。我经常设法到园长办公室,目的就是要看那张照片,心想照片上的军人要是我该多好。我至今闭上眼,脑海里就能浮现出那张照片来。<br>    1978年,我有一次机会可能当成兵,体检都过了,也送到龙岩地区军分区了,但高考通知书先到,也不知军分区那关能不能过,就去读书了。<br>    我现在给学生开讲座时,经常喜欢讲这样一句话:“一个男儿没有当兵是一种遗憾,一个人没有经历上山下乡也是一种遗憾,我好在上山下乡了,知青生活给了我一种精神和力量。”<br>    2.长在兵工厂,从小就“玩枪”<br>    我在龙岩生活了36年,其中在兵工厂住了20年,在龙岩一中住了16年,兵工厂就在城郊,父母一直住在那,我经常回去看望父母,所以也可以说我在龙岩的36年基本上是在兵工厂度过的。<br>    我们家离厂里的靶房不远,每天晚上睡觉,我们三兄弟挤在一张床上,听着试枪打靶的枪声,“哒,哒”两枪高压弹,“哒哒哒哒,哒哒哒哒”一串连发,数着枪声就知道试了几把枪,我们数着枪声,数着数着就进入了梦乡。<br>    读中学要走路到城里去,为了走近路,我们往往从厂里的西门进,穿越厂区,从东门出。厂里虽有严格的进门制度,但对我们这些熟悉的干部、职工子女,从来都是放行的。<br>    我们在穿越厂区时,常常会干些“坏事”。比如,我们会将生锈的小刀放进硫酸罐里,第二天去取,拿出来就是一把亮锃锃的小刀,算是理论用于实践了。我们会趁大人不注意时,跑进车间边上的澡堂洗澡,这样可以省下在居民区的澡堂里洗澡的钱,尽管只省了五分钱。有一次偷洗澡被大人发现了,你知道大人是怎么处置我们的?他们把我们的衣裤拿走了,说要交给我们的父母。天啊,后面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会在书包里藏一块从木工车间捡来的边角料,几天之后拼做成一个小木凳。由于父亲管教很严,只好到同学家做凳子,先“寄放”在那,一段时间后再取回,找个理由应对父亲。有一次我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弟弟,结果惹来了“灾难”--在一次兄弟吵架中,弟弟告了密,我被父亲痛打了一顿。父亲说:“你拿木头尚可原谅,但我最恨你不诚实。”这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女儿有一次丢了钱,骗我说是被人偷了,我了解实情后,用类似的话教训了她!<br>    20世纪70年代初,厂里的生产任务非常重,而当时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学习任务不重,厂里就打起了“歪主意”--要我们这些厂里的职工子弟,用星期天、寒暑假到车间里帮忙,任务特别重时,厂里还会和学校商量,要我们停课来“支工”。当时军工队来动员,说“支工”意义大,关系国防建设、关系国家安全,我们好像也没什么意见。“支工”是有报酬的,根据工种,发些劳保用品,管午饭和点心,“支工”结束还会发些钱(大约相当于大人干此活的四分之一),但钱不发给我们,直接发给我们的父母。<br>    那时我们很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补员”进入兵工厂,厂里对我们也是进行“岗前培训”的,让我们熟悉各个工种。有做枪托的,做枪管的,做刺刀的;有做准星的,做弹夹的,做扳机的;有镀金的,氧化的,检验的;等等。我们男生最爱去总装或试枪。总装可以装一把枪,颇有成就感。试枪,“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多神气!<br>    3.邻里有文化,我家受益多<br>    厂里的职工主要来自黑龙江北安、重庆和福建本地,而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上海和江浙一带。我家邻居顾叔叔是从上海来的,他家有特别多的藏书。他家有四个男孩,我家三男一女,我们两家特别好,我们八个小孩也特别好,由于我年纪最大,什么事最后都由我裁定。<br>    顾叔叔家的书,品种齐全。当时我们最爱看的是《电影画报》,图文并茂,什么秦怡啦,王心刚啦,我们那时就知道了。在《电影画报》里,我读了很多写得很好的文章,对我至今的写作都有影响。其次我们爱看《科学画报》,每篇文章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记得《科学画报》每期都有一些科学生活小常识或小窍门,每篇我都把它抄在一个小本子上,至今还记得一些。比如,如何让自行车使用“寿命”长?答案是:先骑半年后,将轮胎转180度;再骑半年后前后轮对调;再骑半年后,前后轮胎再对调同时再转180度。我用自己的车进行试验,果然“寿命”长。<br>    顾叔叔家的书,不仅有图文类的,还有许多“深奥”的。如鲁迅著作,《阿Q正传》《孔乙己》我似懂非懂地读了好几遍;有段时间,《唐诗三百首》我是一天抄一首回家读,最多时会背一百多首,我现在给中学生讲座时,不时会引用唐诗,学生惊愕,我却风趣地说:“这是童子功。”<br>    顾叔叔家的书人文类的居多,但也有一些科学类的。除了《科学画报》外,还有数理化的书,记得有一本《数学千题详解》的书,我经常做上面的题,居然经常命中老师出的考题,越是命中,我就越是悄悄地多做,连班上的数学高手都不得不佩服我。有一次我用书上的方法解了一道难题,老师把我的作业张贴在教室门口,一位我非常喜欢的女生站在那里看,边看边夸,我装着没看见,心里却乐极了。还有一次,我看懂了一道特别难解的数学题目的一个奇特的解法,我就装傻,故意邀了几个同学去问老师,老师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来,我就偷乐,后来老师说:“我明天告诉你们”,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明天”。有个同学还就此题讽刺了老师一嘴,我也跟着笑。我当了教师后,才觉得对不起那位老师。<br>    在那个缺少书的年代,顾叔叔家的书,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读物,我有今天,要深深地感谢顾叔叔。他们家没有瞧不起几乎没有书、没有文化的我们家,他家的书不仅惠及我,也惠及我的两个弟弟。他们比我更有成就。谈起我家兄弟,我常对人说:“我家三兄弟,一个土博士,一个洋博士,我什么也不士。”<br>    我的求学之路颇为特殊,至今没拿到“学士”、“硕士”和“博士”,这些我会在“求学之路”中说到。<br>    二、知青生活<br>    知青生活是我一生的财富。<br>    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三年知青生活这段经历,我这些年能靠什么力量去面对一个个困难,去克服一个个困难。有了知青生活这段经历的“酒”,今后什么样的“酒”,我想我是都能应对的。<br>    1.曾为最小的知青<br>    我是1975年7月15日下乡的。<br>    我小时候稍早读小学,又从四年级跳了一级到六年级读书,所以我在高中75届中年纪相对比较小,我们风动厂的子女都下乡到龙岩和永定交界的“红坊林场”,那时我是林场里最小的知青。<br>    下乡那天,厂里举行了欢送仪式,每个知青都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胸挂红花,意气昂扬,整装待发。要到农村“广阔天地”去接受锻炼啊,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我们乐啊,笑啊,跳啊!<br>    我们上车后,车怎么也开不动,不知出了什么事。我坐在后排,把头伸出车窗一看,惊愕得说不出话来。就在汽车要开的那一瞬间,不知哪位家长哭了出来,于是许多家长也一起跟着哭,还有十来位家长索性就躺在车轮前不让车开。持续了一阵子,开来了几辆吉普车,上面坐着“军工队”的人,家长们的哭声即刻小了下来,躺在地上的家长也很快爬了起来。“军工队”的头,也是厂里的头--邓政委,下车看了大家一眼,用浓浓的河北腔只说了一句话:“我儿子也下乡。”<br>    是的,政委的儿子邓海生就坐在我前面。我看见邓政委的眼圈是红的,像将军一样站着一动也不动。家长们迅速让路,汽车开动了。没有掌声,只有挥手。车里不知哪位女同学哭了起来,接二连三地又有几女生哭,车开了30米时,车里已是哭声一片。老司机陈仁堂硬是红着眼圈,踩足油门,汽车快快驶离。<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做高素质的新世纪育才者<br>一、少年我心<br>二、知青生活<br>三、求学之路<br>四、教育经历<br>五、业余爱好<br>第二章  追求教育的真谛<br>一、数学教育探与思<br>二、走进学习科学<br>三、教育探索路漫漫<br>四、在新的平台上超越自我<br>第三章  为发展而教育<br>一、一个教育理念的产生<br>二、三句校园流行语<br>第四章  学习的校园<br>一、人人为学习之人<br>二、处处为学习之所<br>三、时时为学习之机<br>四、走向学习型组织<br>第五章  创新的校园<br>一、管理创新<br>二、德育创新<br>三、教学创新<br>四、学习创新<br>五、服务创新<br>第六章  信息的校园<br>一、教育信息化<br>二、多方信息源<br>三、畅通信息流<br>第七章  学生发展<br>一、立人以德为先<br>二、给学生一个活性的大脑<br>三、让青春在运动中飞扬<br>四、秀外而慧中<br>五、纸上得来终觉浅<br>六、心态决定一切<br>第八章  教师发展<br>一、全面发展<br>二、自主发展<br>三、充分发展<br>四、持续发展<br>五、专业发展<br>六、跨越发展<br>七、和谐发展<br>第九章  学校发展<br>一、“第一”的事业<br>二、名师效应<br>三、崛起的新校区<br>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br>五、育人百年,泽润千秋<br>第十章  校长发展<br>一、照亮别人,完善自我<br>二、教育新天地<br>三、拜师交友视野阔<br>四、登高望远<br>第十一章  发展新探<br>一、人的发展与核心竞争力<br>二、学校发展的多维思考<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