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留学生与中国考古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31382
  • 作      者:
    徐玲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徐玲,河南南阳人。1991-1995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系。2004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及博物馆学系,主要从事考古及博物馆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发表《民国时期考古学概念的演变》、《民国时期考古学界的新与旧》、《民国时期的考古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近六十年来民国时期考古学研究综述》等数十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笔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相关的著述、回忆录、信函、日记、报刊杂志、档案以及田野发掘报告等史料,重新探讨留学生作为整体学术力量,在中国考古学从书斋到田野的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及附录四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主要探讨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学科渊源,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的形成,留学生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的体制化建设,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考古学理论的尝试以及留学生与本土考古学者比较研究。<br>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专业社群,透过这个专业社群在民国时期的具体考古学学术和活动来审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历史,能够给予中国考古学史研究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哈佛研究生杂志》上登出,不久又被《中国留学生月刊》转发。当时,罗素正在修订其Problems of China(《中国问题》)一书,读到李济的论文,“从中看到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见解”,随即作了大段的征引。罗素此举使李济一下子出了名。1923年,李济以”theFormation of Chinese people:an Anthropological:Inquiry”(《中国民族的形成》)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br>    李济之后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梁思永,广东新会人,为梁启超之次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同年公费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考古学,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1930年回国后参加史语所考古组工作,在主持安阳后冈遗址发掘时,第一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问题,提出“三叠层理论”,解决了中国考古学上的一个关键问题,使西方考古地层学开始了中国化。因此被称之为“中国科学考古第一人”。<br>    留学期间,巧合的是梁思永与李济师从过同一位导师——狄更森。因为留学时间与研究方向的不同,梁思永在考古学学习方面比李济更加专业,所学课程中考古学所占的比例更大,但限于资料的缺失,无法深入分析。从梁思永与其父及李济的通信中,可以了解到梁思永在美国留学期间参加过多次考古发掘实践,1927年他参加了由基德尔主持的著名的派克斯遗址发掘。
展开
目录
导言<br>绪论<br>一、选题意义<br>二、基本概念界定<br>三、研究现状回顾<br>四、全文框架与主要研究方法<br>第一章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学科渊源<br>第一节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及清末民初的嬗变<br>第二节  西方考古学的兴起及发展<br>一、欧洲考古学的发展历程<br>二、美国考古学的兴起<br>第三节  西方考古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br>一、早期传播的学术背景<br>二、清末民初中国学者对西方考古学知识的传播<br>第二章  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的形成<br>第一节  留学出身考古学者群体构成<br>一、以考古学知识传播为主的群体及其贡献<br>二、参与考古实践活动的留学生群体特点<br>第二节  国外学习情形<br>第三节  留学前的学习情形和回国任职情况分析<br>一、留学前的学习情形<br>二、回国任职情况分析<br>第三章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考古学的体制化建设<br>第一节  留学生与考古学学术机构的创建<br>一、民国时期的考古学学术重镇——史语所考古组<br>二、留学生创办的其他考古学学术机构及其成就<br>第二节  留学生与考古学学术团体的形成<br>一、民国时期考古学学术团体概况<br>二、中央与地方合组考古学学术团体的典范——河南古迹研究会<br>第三节  留学生与考古学学术成果的发表<br>一、留学生创办的主要考古学刊物及其特点<br>二、留学生考古学著述特点<br>第四节  留学生与民国时期的考古学教育<br>一、留学生与高校考古学课程的开设<br>二、留学生与考古工地人才训练<br>第四章  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考古学理论的尝试<br>第一节  走向田野的艰难起步<br>一、民国时期的田野考古环境<br>二、留学生对田野考古的倡导力行<br>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方法、理论的探索<br>一、田野发掘方法的探索<br>二、“三叠层理论”的产生与考古地层学理论的中国化<br>第三节  李济的考古人类学思想<br>一、李济由人类学到考古学的学术历程<br>二、李济对考古人类学方法的运用<br>三、李济考古人类学方法的得与失<br>第五章  留学生与本土考古学者比较研究<br>第一节  民国时期本土考古学者群体分析<br>一、人员构成特点<br>二、主要学者的学术理念及其转变——理论、方法上的创新与过渡<br>第二节  两大学术群体不同的学术取向<br>一、民国时期考古学界的新与旧<br>二、不同的学术取向:以考古学概念差异为中心的考察<br>第三节  考古学学术权威的移替与近代考古学方法的被接受<br>一、考古学学术权威的移替<br>二、近代考古学方法的被接受<br>结语<br>主要征引文献<br>附录一  民国时期考古学大事记(1912~1949)<br>附录二  译名对照表<br>附录三  《山西南部汾河流域考古调查》<br>《西阴村史前的遗存》<br>附录四  《现代考古学与殷墟考古》<br>附录五  《古物保存法》及其施行细则<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