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民办高等学校之间是否形成竞争?这是本书的研究前提。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公办、民办高校之间在运行体制、实力、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存在竞争问题。然而,民办高等学校的创办者和管理者长期以来,以公办高等学校为参照,一直疾呼社会和政府能给予相对公平的法规政策、招生指标、师生待遇,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作者通过对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和政府颁布与实施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法规的研判,认为,虽然新中国民办高校是在完整的公办高等教育体系之外发展起来的,但已经拥有与公办高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他由此确认了公办、民办高校之间具有竞争的法规基础。在考察美国、日本公私立高等学校发展与竞争的历史时,他发现,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先于公立高等教育100多年,日本则是公立大学在先,通过比较分析,他确认,教育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公私立大学之间即使存在较大差距,因相关资源的稀缺性,两者之间在教育市场中仍存在竞争。
公办、民办高等学校之间存在竞争的命题成立,竞争的公平性就成为该论著深入探讨的焦点。对此,毛勇博士以教育公平理论、竞争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对美国、日国、台湾地区公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与竞争的比较分析,得出“公私立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的结论。同时从政府资助、师资竞争、生源竞争三个维度分析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的公平”性问题,揭示了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是由不公平状态向相对公平状态转化”、“公办、民办高校间竞争的公平性落实存在着差异性、趋同性”、“现阶段中国公办、民办高校之间竞争存在的范围小、竞争的程度低”等特征。这些观点见解独到、新颖,富有启迪。总之,该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广大公办、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者充分认识公平竞争的内涵与价值,在竞争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