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校、企人才对接<br>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br>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起源及发展<br> 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将其列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br> 英国学者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内部系统组织及其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一种公、私领域内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启发、引进、改造和扩散新技术。同一时期,丹麦学者纳尔森也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创新是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体制,而体系设计的任务是在技术的私有和公有双方建立一种平衡。<br>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含义逐步演化。1992年,弗里曼做了进一步的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解释。他认为: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涉及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引入和扩散的所有机构;而狭义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与科学技术活动直接相关的机构。纳尔森则在1993年提出新定义:国家创新体系是通过其相互作用决定某国企业创新活动的一组机构。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间生产、传播和应用不同类别知识过程中方向复杂的互相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主体在创造知识的大系统内彼此如何发生作用,这些主体主要是企业、大学和公立研究机构。<br>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建设本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以谋求在全球化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美国是一个有着创新传统的国家。1870年,美国专利法改革带来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根本性地改变了美国的研发结构,使得联邦政府对工业与学术研究的支持急剧扩张,从而直接带来政府研究的大规模兴起和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发展。当代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主体是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以及各级政府等,不同行为主体承担不同的创新任务,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系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而从2006年开始其已进入全面复苏。在原有各种支持创新政策的基础上,2005年8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至2010年俄罗斯联邦发展创新体系政策基本方向》,它既是指导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文件,也是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期规划。国家也通过追加预算扩大对科学的投入,如2006年就增加了对“电子俄罗斯”国家专项计划的预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开始全面驶入快车道。<br> 时不我待,形势逼人,我国也亟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1998年1月,经江泽民总书记批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开始启动,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深层次弊端不会轻易根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因此,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从整体设计人手,立足深化改革,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国家创新体系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认识,认清主要问题,抓住关键环节,从而带动体系建设的良性循环,以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br>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涵盖范围<br> 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包括四大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科研部门和教育部门,它们在各自范围内各司其职,并且协同合作,组成一个网络系统,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协调运行。<br> 就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而言,它涵盖了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等四个方面。其中,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科研机构和大学;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企业是其核心部分;知识传播系统则主要指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大学等教育机构,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社会和企业,同时包括政府部门等其他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实现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化,并促进创新制度的建立。<br> 在这些互相关联的系统之中,知识创新系统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系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系统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国家创新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各有侧重,相互交叉,互相支持,构成一个开放的有机系统。<br> 三、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br> 21世纪,知识经济将占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经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br> 国家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世界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尽相同,其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起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转移,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发挥着知识的生产作用并在知识传播和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经济发展势头上升,其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日本政府调整国策,提出“科技创新立国”,增加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投入,更加重视知识创新。<br> 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的重要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br> 然而,我国创新能力、国家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一方面与我国科技投入不足和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现行创新体制及运行机制的不尽合理有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br> 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把握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尊重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更要瞄准国家战略目标,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作用。<br>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具体包括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制度的建设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大力促进和提高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水平,规模和效率是国家建设创新体系的基本任务。<br> 我国正在实施的多项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例如,“技术创新工程”旨在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规律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211工程”旨在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等教育新体制等。根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构想,建议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工程”、“211工程”和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的同时,组织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在国家宏观层面,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