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825937
  • 作      者:
    王荣发等著
  • 出 版 社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荣发,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现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伦理学等。已出版《现代职业伦理学》、《性格的塑造与优化》、《党的建设战略和方法》、《大学之道》、《中国书法艺术之美》、《青春的雕塑》、《素质引领人生》、《德育课实践性教学:理论与探索》等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二、三等奖,上海市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优秀著作一等奖,第八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十多项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是研究这一现实课题的一份成果,包括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两大部分。在理论思考部分,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沉迷的现象及其原因、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多重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重构、原则设定、价值导向、现实困境和有效利用等方面,探讨了趋利避害的应对之策,从网络德育的合理定位、平台效用、环境建设、空间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构建网络德育工程的思路,阐述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网上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操作部分,介绍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网上德育教学、网上党建活动、网上心理沟通、网上思想工作、建立课程网站的具体实践和成果。《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充分体现了研究与工作、理论与实践、针对性与实效性紧密结合的特点,对于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们的网络生活、网络学习、网络交往具有参考和实践价值。
  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以及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现实课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趋利避害:探讨应对之策
  我们正生活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具有时效性、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隐匿性、随意性和不可控性等特点,形成了信息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的网络文化特征,成为人们思想交汇、情感碰撞、信息传播、情绪宣泄的互动平台,显示出其他任何类型的传媒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过亿的互联网用户,青少年占其主体,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在校大学生融入网络社会,关注网络信息,投入网络生活。互联网既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网络社会的出现,不仅冲击着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重塑着现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使其从单一的“课堂灌输”向多维的“网络互动”发展。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分析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所具有的新特点、带来的新问题,探讨规避网络风险、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建构一种功能完整与体系规范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机制,实现课堂教学——生活指导——网络互动的相互协调和有效对接,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在自身与社会和网络良性互动中健康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现实课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趋利避害:探讨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网络沉迷及防治
二、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范式重构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设定与价值导向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有效利用

第二章 化虚为实:构建网德工程
一、网络德育的合理定位
二、网络德育的平台效用
三、网络德育的环境建设
四、拓展空间,构建网络德育工程

第三章 另辟蹊径:实施网上德育
一、德育课网络教育方式新探
二、大学生网络党建的实践探索
三、依托BBS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倡导网络文明培养网络道德

第四章 润物无声:心灵在线交流
一、学会适应积极发展
二、入党的要求
三、恋爱的建议
四、择业·就业·创业
五、性格及其优化
六、人生与生死
七、阅读与教学

第五章 别有洞天:走进课程网站
一、网站地图
二、围炉论道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
四、实践性教学具体方案
五、课程考核方式
六、德育素质考核及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