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后,王季玉便远赴日本学习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接着又赴美国,考入麻省蒙特霍克女子大学,专攻文学;毕业后,又考入伊利诺大学,攻读生物学,荣获理科生物学博士。
生活如同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回想当年,季玉先生在国外留学的那一段日子,或许也就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人生的坐标或许也就在那时已然定下。
就在季玉先生海外求学的日子里,其母王谢长达女士在国内做出了一个勇敢而艰辛的举动:创办女学。那时的旧式女子,往往把希望寄托在丈夫、儿子的身上,夫荣妻贵、母以子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更远大的精神追求。但是王谢长达却涌动着一腔爱国情怀,以强国作为自己的梦想。在振华校庆25周年的讲话中,她表达了自己当年的初衷:“长达切不自量,愤国势之凌夷,怜女界之沉沦。”于是,一所女子学校便在苏州小巷中悄然起步。这所学校,诞生在灾难深重的年代,承袭了这片土地上的忧患;这又是一个宿命,中华女子千年的梦想,百年的抗争,都丝丝缕缕地羁系在这片风雨迷蒙中升浮而起的江南土地之上。
1917年,王季玉先生学成归国。她既有博士学位,又兼学文理二科,知识全面,是当时国内奇缺的人才。各大学相继发来聘书,她完全有条件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但先生并不仰慕名利地位,婉言谢绝了各大学之聘,继承母志,致力于办好女子学校,为妇女解放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这时母亲王谢长达年事已高,王季玉毅然承担了这一重任。先生当初或许也没有想到,一句承诺,就此将她的一生定位在了这个不起眼的角落,与这片土地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割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