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篇,上篇第一章至第三章,下篇第四章至第十一章。<br> 上篇为理论篇。本篇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理论以及目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说明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意义。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任务和特点出发,分析了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作用。从围绕着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形成的内外因素,阐释了理论方面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这一新概念,并将概念的含义规定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指青少年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内源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其结构包括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等方面,作为心理健康素质的每一个方面,都具有其特定的含义。根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界定,对国内外心理健康概念、青少年心理素质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回顾。<br> 下篇为调查研究篇。本篇根据本课题的调查结果,分别以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8个分量表为主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调查研究的取样年龄段是11、12岁~17、18岁的个体,以年龄段最符合青少年界定标准的初中生与高中生为主要取样对象,适当向两头延伸,即包括了小学生和大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等行政区域所属的23个省、市、自治区,从小学到大学的51 399名青少年。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最后获得44 063名被试的数据,有效率占总调查人数的85.7%。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