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想课堂三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
《月光启蒙》香港版课堂实录
执教:王衍菁(中国香港)
点评:干国祥
课前谈话(在此之前,老师没有见到学生)。【干国祥点评:不和学生见面,甚至不让学生预习,这都是非常态教学,此种为让公开课和优质课比赛有一定公平性的措施,其实都并不值得提倡。为了最佳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学效果),在课前不仅应该见到学生,而且还应该给予预习指导。】
师:同学们会不会读老师的名字?我的名字呢,叫王衍菁。那老师今天呢,需要同学借助你们这双眼睛,借助你们这双美妙的眼睛,用心去感受这堂课,好不好?我们用心一起去上一堂很美妙的课,去感受一段很美妙的时光,好不好?
师:好,那首先,我们请起立,好,各位同学早。
生:老师早(学生有一点不适应,很无措,台下大笑)。
师:好,向右转,跟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打个招呼好不好?
生:(学生不知道说什么。)
师:好,各位同学我们转向,面向全国各地的各位老师,跟大家说各位老师早。
生:各位老师早。
师:好,大家请坐。你们表现得非常好。那么今天,王老师知道大家的座位和你们平时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可能很新奇,有的同学可能不习惯,我们这样做……都搞得不清楚,不要紧,咱们今天去感受另外一种学习模式,好不好?【干国祥点评:我不知道在王衍菁老师心里,这KWL是否真的是一种另外的学习模式。事实上教者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模式,至少在课堂上,学习并不是真正按照这种学习模式来进行的。我知道了什么,我想知道什么,我学会了什么。这个只是一个非常粗浅的认知步骤,而且这种接近课外阅读的认知步骤中,存在着一定的与语文课程偏离的地方,这就是“我想知道什么”与“我还应该知道什么”的区分。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我想知道什么”,更有“我还应该知道什么”。那么无论是作为所阅读的文本《月光启蒙》,还是作为一种阅读行为操练的“关于或借助《月光启蒙》的阅读”,“我”还应该知道什么呢?】
第一部分:介绍KWL学习模式
师:好,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大家一齐说。
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
师:哇,好想让你们说呢,我觉得你们说得很整齐,普通话也说得非常的好。没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启蒙》这篇课文。好,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KWL这个学习方法?你看看黑板上,KWL,这个学习方式大家有没有听过?
生:没有。
师:KWL,今天呢我们就来试一试这个学习模式。你看看,K代表你知道了什么?同学,我们看到《月光启蒙》这四个字你知道了什么?开动你的想像力,你就这样想像:哎,我只是看课题,我知道到了什么啊?有没有同学知道什么,告诉我,举手,你来说——
生:在月光下得到一些知识。
师:非常好,第一个是“学到一些知识”,你能把它写在黑板上吗?就写在横线上。好,其他同学呢?你们想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这是一件在月光下的事。
师:月光下的事。好,接下去,我们看看W,你想知道什么?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四个字,首先要自己有个想法:我学了这篇文章中,知道些什么,你来说——
生:我在月光下得到什么启蒙。
师:我在月光下得到什么启蒙,非常好,我们请这位同学上黑板,和那位女同学走到一块去,写下来。其余同学呢,你又想学什么啊?说说你想学的,你想学什么,告诉我。
生:我想学到什么知识。
师:你想学到什么知识,非常好。最后一个,哎,我学会了什么。L代表我学会了什么?哪个同学,能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上一堂课,这堂课学完的时候,你要知道,这一课中,你学会了什么。等一会告诉我。【干国祥点评:所谓KWL,就是已知、欲知和需知、新知,从认识规律来讲,这也未尝没有意义。但问题在于,这种太过浅易的模式,事实上千篇一律,一来不能应对真正复杂的高级认知,尤其是文本解读,二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已经习得的更为高级与复杂的阅读状态。严格地讲,这是一种极初级的知性阅读,或者说是初级知性阅读中的一种策略。知性阅读是对感性阅读的一种上升,但是,知性阅读也容易步入机械割裂的困境。打个比方,把规律作为显性课程的阅读就是学骑自行车,注意焦点在学车这上面,而理想的阅读状态,是要到达文本深处,即用车把自己带到某处,其注意焦点,本在某处,或沿途风景,而不在骑车的动作上。如何实现既骑车又达到目的地这样一个难题?解决方案就是自觉地进行焦点转换。另外,就是也可以采取一种更为高级、有用的阅读策略,但是,是在默化的方式下反复习得。
课堂及认知焦点在《月光启蒙》,这就是传统的“教教材”,或者人文性;焦点在KWL,这就是“用教材教”,或者引进工具学文本,这就是传统所谓的“工具性”。此课开头,王老师双线并进,这不失为一种自觉。但是,这工具真能有助于此文本之阅读乎?或者说此工具真的值得细研,而且此文本真的合适对此工具的掌握乎?】
第二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速读-听读-引入歌谣-还原画面)
【干国祥点评:我们可以猜测,这将会是从“教教材”角度学课文,还是“用教材教”角度学工具?】
师:接下去的时候呢,请同学打开你们桌面上的那篇文章纸,那请同学呢,速读课文,两分钟。(配乐,有节奏,稍显急促,应该是促进脑活动的音乐,和我家宝宝“右脑训练”专用音乐比较相似。)【干国祥点评:此种阅读,是速读信息提取式阅读,其注意焦点在读的行为上,而不对所读内容进行暗示。所以,没有采取情境教育的抒情音乐。其利其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生:(两分钟,速读,配乐。)
师:(音乐继续播放)哎,我看同学呢,速读得差不多了。那接下来呢,请同学把眼睛闭起来,用心是朗读文章的第一步。听老师朗读第一节,用想像力,把你的文章,把你的内容,勾画成图画,在你的脑海中。等一会,老师要问一下,你的那幅图画,画了些什么?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好,把你的眼睛睁开,王老师现在想问一问,你的那幅图画中有些什么?你来说?
生:天空上群星闪耀,挂着一轮明月,非常美丽。
师:好,非常美丽,给点掌声鼓励好不好?他用了群星闪耀,我觉得非常美丽,把一个美妙的情景展示在了我们眼前。其他同学,你的那幅图画是什么样子的,举手告诉我?
生:我看到一位母亲,在有月光的篱笆小院,抱着一个孩子,给他讲述一个童话世界。
师:给他讲述一个童话世界,不错,其他同学呢?你们那幅画里都画了什么啊?举手。你来说说?
生:晚上群星闪耀,母亲搂着一个小孩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给她唱起了动听的歌谣。【千国祥点评:前面全是速读信息提取法。这是一种阅读力的训练。与文本细读法正好相反。但未尝不可以作为文本细读法的基础。】
师:非常好,母亲搂着他的孩子,在篱笆院里唱起动听的歌谣。唉,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歌谣啊?【干国祥点评:这就是另外一条道路,另外一种思路了。两条道路,在王老师这里,是并不足够清晰的,于是上下板块,突兀生硬。】
生:(想)
师:想,对不对,好,我们来听一听。
1.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2.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挥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啊,同学,你听到歌谣,有什么感受?你能告诉我,你有什么感受啊?举手告诉我。
生:一听就会。
师:啊,一听就会。其他同学,你的感受呢?
生:像三月的和风。
师:哎,三月的和风你都听出来啊,其他同学呢?
生:歌谣琅琅上口。
师:歌谣琅琅上口,非常好。还有没有其他?你来说说?
生: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代,母亲抱着我在院中给我唱歌谣。
师:呦,给他的……,仿佛回到了他的童年对不对,仿佛变成了小婴儿那样,哈,接下来请同学到课文中找出来,文章的作者他在小朋友的年代,在他的童年,妈妈唱这首歌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他用什么去形容,能不能找到,告诉我?举手?好,你来说。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里立即飘满了他那芳香的音韵。
师:说得很准,很有感情。我们来看一看,没错,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呵,没错,这一段,我想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次,我们要读到深情,读出轻轻,读出像三月的和风,读出像小溪的流水,好不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渎: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芳香的音韵。
师:非常好,接下去,老师请大家看一幅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告诉我。举手。
(这是一幅非常模糊的树的轮廓)
生:我看到一棵树,树上有一些白云。
师:哇,你这样也能看到。同学你能看得清楚吗?觉得他很清楚的举手?
生:几乎没有。
师:啊,觉得它不清楚的举手?
生:几乎全部举手。
师:啊,把手放下,大部分同学觉得不清楚。很朦胧的,接下去,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好,你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棵大树,旁边飘飘悠悠飘着许多自云,很清楚。
师:啊,清楚地看到一棵大树,对不对?母亲就是用歌谣,把孩子对世界的这种感觉,就像这棵树这样,从一种朦朦胧胧不清不楚的变到看得到的现在这样清楚。在文章中,哪一句话,写孩子的心智像这棵树这样,从朦胧走向清晰的,能找出来吗?你来说说看!
生: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非常好。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