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9515
  • 作      者:
    (爱尔兰)弗兰克?M. 弗拉纳根(Frank M. Flanagan)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卢梭、杜威、蒙台梭利、布伯等十八位最伟大的教育家,生动地展示了从古至今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并以历史的、理性的视角关注每位教育家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关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平衡。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介绍了18位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福禄贝尔到杜威,生动地展示了从古至今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并以历史的、理性的视角关注每位教育家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关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平衡。
  作者弗兰克·M·弗拉纳根(Frank M.Flanagan)执教于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教育学院。
展开
精彩书摘
  苏格拉底:追求确定定义的教育
  假如世界上存在一位教育圣徒,哪怕他是一个世俗之人,也非苏格拉底莫属。这是因为苏格拉底身上闪耀着作为教师的美德:他不仅献身于对真理的探索和维护的事业,同时他还忠诚地遵守雅典的法律;维护国家的利益。显而易见,这些忠诚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向我们证实了在各种忠诚没有形成完全对立的情况下如何让它们保持协调一致。所有教育创新者在尽力处理相对忠诚间的协调性问题时都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知性作风:他们在极力保全普遍秩序的同时又会向这些普遍秩序提出一些难于应付的问题,对普遍秩序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而他们提出责难的出发点是要改善这些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
  此外,苏格拉底受到众多哲学家的尊敬,不仅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他的生活方式,更主要是因为他特殊的辞世方式。他认为,他的教学思想(亦称哲学思维)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同时这也是神授的一份差事。对苏格拉底来说,教学就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是定格在他生命历程中的一份职业。如果没有教学,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职业决定着他的人生旅程。
  生平
  几乎无法找到一份完全确定的关于苏格拉底人生履历的材料。据说他出生于大约公元前469年的雅典城。在70岁高龄的时候,他被雅典的一家法庭以“蛊惑青年”以及“不信仰雅典城的神灵”等两宗罪状控告有罪,而且被判处死刑。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都来自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他曾经把苏格拉底描述成他的前期对话录中的主角。在苏格拉底辞世大约15年之后才出生的亚里士多德,仅仅通过道听途说的方式以及苏翁遗留的名望声誉才得以了解苏格拉底。然而,经过了上千年的时间而传承下来的名望在苏格拉底逝世后的岁月里以及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中应该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这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从柏拉图的《克里托》(Crito)中得知,苏格拉底除了在他服军役期间离开过他居住的城市一次之外,他从来不对异邦风情及其法律产生丝毫的好奇。
  苏格拉底曾经在雅典军队服役并参加了在波提狄亚、安菲波利斯以及代立昂等地区进行的伯罗奔尼撒战役(公元前431~前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的战争)。苏格拉底长得算不上帅气,当时的人们形容他长得像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赛特斯(satyr),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Ari;tophanes)曾经这样描述苏翁的外貌特征——他走路的样子就像一只蹒跚而行的鸭子,而且他还非常频繁地转动眼珠。尽管如此,他体格健壮:因为他一年四季始终保持相同的着装,总是坚持赤脚而行而且还一贯节制饮食。在接受审讯期间,他还援引个人的贫困作为证据证明他给雅典青少年授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在经济上获得任何利益。他跟那些智者派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不收取任何费用,苏格拉底鄙视智者派唯利是图的教学动机以及他们没有原则的教学方法。他还在审判席上宣称,“如果你听别人说起我授课要收费的话,我想告诉你们事实并非如此。我希望大家相信我说的是真实的,因为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胜任教学工作,那可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呀”。
  许许多多的奇异特征让他显得与众不同。首先是他的主张,他认为“那种来自远离尘世的或者内心的呼声总是阻碍而不是督促我把我想做的事情做好”。跟他生活在同时代的人们也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正是从超俗世界或其内心世界获得暗示性神谕的那个人,也正是这些神谕阻止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苏格拉底总是顺从这种内心的神谕。他甚至在审判席上说,他内心的这种暗示不曾阻止他出席当天的听讼,因而他把这次审判看成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情。第二个奇异特征是,他被位于德尔斐的阿波罗圣祠里的神使尊称为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智者。他在审判席上还说起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ephon)曾经去询问德尔斐神庙传神谕的神使,世界上有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那位女神使回答说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了。
  第三个明显的奇异特征就是苏格拉底很容易进入一阵阵的失神状态。不管是精神恍惚、陷入沉思以及长期专注于某件事情,还是某些病理状况,总之我们无从得知事情的原委。最重要的是苏格拉底不同于任何一个普通人。
  德尔斐神庙的神使关于没有任何一个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论断对苏格拉底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饶有讽刺意味的是,神谕是人类运用迷信法则解决事情的重要特征,而苏格拉底本人和智者派皆反对迷信作风。几个世纪以来,就像牧师所解释的那样,德尔斐神庙的神使传送的神谕被军事领袖和政治家们探寻过,实际验证过。苏格拉底本人对这一神谕作出的解释却是,他出众的智慧仅仅是他无知的表现。
  苏格拉底验证神谕的程序非常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他不是运用展示个人才智的方法来证实神使作出的判断,相反,他运用证伪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苏格拉底寻找那些以有智慧著称的人们,和他们交谈。他认为他可以从和这些智者的对话中找到反驳神谕的证据。但是,通过观察他发现那些被誉为有智慧的人们(尤其是那些自认为有智慧的人们)事实上根本就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这种谈话调查的结果就是使苏格拉底认识到他否定自己是有智慧的人事实上就是一种最高的智慧。为了证明神谕是错误的,他故意将神谕说成是正确的。所以他对审判官说,“好,我支持这种说法,而且认为我自己就是那个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智慧的人。事情可能是这样的:我和另外一个人都不知道任何有价值的信息,但是他在并不知道什么信息的情况下却认为自己知道了某些事情;当我不知道某些事情的时候,我不会认为我了解情况,所以我就很可能在这个很小的程度上显得比这个人多一些智慧——这就是我从来不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说成知道的事情”。
  由于人们所持有的确定的传统信念在逐渐减少,而且对传统信仰的道德权威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信任,所以苏格拉底不管他追求的真理可能会走向哪里,他都将传统信念的确定性和权威问题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因为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国度里,只有真理才是道德最后可能要停靠的锚点。可是,他运用的方法既无情又直接——他向任何一位愿意倾听并参与对话的人提出问题,通过理性的论辩来获得真理。苏格拉底迫使他的同代人对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进行再反思、再确定其价值,并重新考虑各种可能性。苏格拉底极少关注社会上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他要求他的谈话者在美德、正义、真理以及任何其他形式的基本价值观方面调整他们对自己所珍爱的信念或者偏见的态度。他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人们处在不确定的状态中,让人们对当时被他们看成是固定的、确定的以及毫无疑问的事情感到不安。
  苏格拉底结过婚,他的妻子粘西比(Xanthippe)在雅典城里是一位出了名的爱骂街的泼妇。在接受审讯和被判死刑的时候,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据说“有一个已经长大成人,另外两个还是小孩子”。从柏拉图的《斐多篇》(Phaedo)得知,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他的朋友来陪他度过最后一个晚上,他们发现苏格拉底被卸去枷锁,他的妻子粘西比怀里抱着最小的儿子坐在他身边。除了他的哲学思维之外,苏格拉底似乎没有从事过其他任何职业,所以他们一家人靠什么生活仍然是一个谜。“我从来就没有过上普通人那种平静的生活,”他在审判席上说。
  我从来不关心大多数人所关心的那些事情,例如,赚很多钱,过上舒适的生活,获得高级军衔,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参与各种政治任命、秘密会议以及宴会组织活动等,而所有这些都是这个城市中每天都在进行的事情。
  苏格拉底与教学
  苏格拉底对神谕意义的验证经历表明苏格拉底的教育程序包含三种基本见识。
  第一种见识就是他认识到和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一样,教师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学习者拥有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教师不希望传授给他们的,但是这种知识同其他所有知识一样重要。拒绝承认学习者真实情况的教师不是一位好老师。
  第二种见识就是为了学到某种知识,人们首先需要承认他们现在还没有掌握这种知识。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已经拥有了某些知识,那么他就不具备学习这种知识的最基本的理由以及最强大的学习动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起始点就是对自己无知状态的认可。
  第三种见识就是确定了一种关于教学的常见职业病,教师能够发现学习者的某项知识错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教师是相关知识的拥有者。教师应该不停地寻找学习的机会,而且总是准备着承认自己对某些知识的无知。遗憾的是,教师承认自己无知的意愿从来就不曾成为苏格拉底教学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
目录
引言
苏格拉底:追求确定定义的教育
柏拉图:城邦教育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
耶稣:平民化教育
昆体良:雄辩家的教育
奥古斯丁:精神世界的教育
夸美纽斯:人权教育
洛克:绅士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裴斯泰洛齐:平民教育
福禄贝尔:学前教育
纽曼:大学教育
杜威:面向未来的教育
蒙台梭利:个人能力教育
布伯:关系教育
尼尔:心灵自由教育
弗莱雷:自由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