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解放思维:挖掘你创造性潜能的80种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88116
  • 作      者:
    王溢嘉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突破思维障碍打开灵感之门
  和古今中外最具创造力的人物一起解放思维!
  ●突破障碍——必须打破的16个框框
  为什么说我们都有点像跳蚤?微波炉是怎样发明的?野生动物园是怎么来的?爱因斯坦的大脑真的异于常人吗?监狱反而会释放一个人的潜在创造力?……
  ●掌握方法——带来创新的17种思考
  阿凡提为什么倒骑驴?甲壳虫车缘何会在美国大卖?修女能与禅师共舞吗?Hello Kitty为什么没有嘴巴?为什么人的死亡与钟表停摆会同时发生?……
  ●提升自我——成为创新者的18个条件
  芭比娃娃的魅力何在?丰田汽车是如何解决问题的?米开朗基罗的雕刻秘诀是什么?爱迪生是怎么看待灵魂的?达?芬奇为何能多才多艺?……
  ●引爆灵感——获得灵感的17种窍门
  缝纫机和放映机之间有什么关系?柯南?道尔为什么能成功地塑造福尔摩斯?谁是毕加索的灵感女神?胰岛素是怎么发现的?哈利?波特是怎么诞生的?……
  ●融合智慧——迸出火花的12项交会
  为什么搞科学不能太“忠贞”?当悲剧遇到卓别林会发生什么?耳聋的贝多芬为何反而能创造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什么方法可以移动富士山?为什么现代科学不是发祥于中国?……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溢嘉,1950年生于台湾省台中市,台湾大学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即弃医从文,专事写作和文化事业工作,曾在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以及《牛顿杂志》《台北评论》等10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著作30余种,图书曾荣获《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联合报》读书人版年度推荐书、台湾大学生票选十大好书等。
    著作陆续在大陆出版发行,已出版的有:《看到人心深处:l20个有趣故事告诉你真实人性》《性、文明与荒谬》《变态心理揭秘》《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洗心禅》《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等20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我想寻找灵感,却只得到头痛!
  我们常常要面临这样的处境:为解决一个老问题或提出一个新方案绞尽脑汁,灵感之神却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百思不得其解;很多问题其实不止有一种答案,但自己却永远也找不到捷径;想要发挥创意,却始终摸不着头脑……
  是我们缺少天赋,还是自我设限?是我们不擅思考,还是没找到窍门?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创新人物真的是我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天才吗?
  本书用200多个古今中外天才人物创造与发明的真实故事为你揭开谜底。作者从中总结了挖掘创造性潜能的80种方法,帮助你突破思维障碍,掌握思维方法,打开创意与灵感之门,让你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充分享受创意思考的快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突破障碍——必须打破的16个框框
  无形监牢:其实,我们都有点像跳蚤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要想挣脱枷锁、跳出框框,必须先知道自己被监禁。
  很多人抱怨说他们无能创造,其实,他们不是没有创造力,而是失去了创造力。要了解个中情况,也许该先来个测验,下面就是个有趣的题目:“请用六根火柴棒排出四个三角形,但不能将火柴棒折断。”
  如果你排了五分钟还排不出来,也不必灰神败志。因为根据调查,大多数人都排不出来。在公布答案之前,我们想先谈一下跳蚤。跳蚤之所以叫跳蚤,因为它前进不是用走的,而是用跳的,而且一跳可以跳到身体高度的一百倍。但德国汉斯马戏团里的跳蚤却是用走的,更会表演拉车的特技(当然,观众需用放大镜来观赏)。为什么会有这种离奇的怪事呢?原来是马戏团的驯蚤师对跳蚤施以特殊的教养。首先,驯蚤师将跳蚤关在玻璃箱内,玻璃盖的高度要比跳蚤跳跃的高度低,跳蚤一跳,头就碰到玻璃盖,它慢慢地就不敢再跳那么高≯然后,驯蚤师逐降低玻璃盖的高度,跳蚤怕痛,只好越跳越低;到最后,跳蚤在盖子压顶下,就不敢再跳而只能用走了。经过这种特殊的教养,跳蚤终于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跳跃能力。
  前面那道题目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六根火柴棒叠成一个金字塔,不就出现四个正三角形了吗?很多人在知道答案后,会在心里嘀咕:“你又没有说可以做三维空间的立体排列!”但题目里也没有说你“不可以”做三维空间的立体排列啊!其实,多数人都是自我设限,自己绑自己,只会将六根火柴棒在一个平面上东挪西移,而不能或不敢从事三维空间的思考。这和被盖子压顶而无法跳跃的跳蚤有什么两样呢?
  那我们是怎么失去创造能力的呢?下面这个故事也许可以提供我们部分的答案:有一位幼儿园的小朋友,第一次听到老师说华盛顿小时候砍倒樱桃树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老师在说完故事后问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知道华盛顿的爸爸为什么会原谅他吗?”他立刻举起手,抢着回答说:“因为华盛顿的手上还拿着斧头!”班上的同学听了都哈哈大笑,老师则摇摇头,严肃地说:“不对!不对!爸爸会原谅他,因为华盛顿是个诚实的小孩。”他搔搔头,不好意思地看了老师一眼,默默坐下来。
  这个小孩想的其实也没错,如果爸爸不原谅华盛顿,反而骂他甚至打他,华盛顿控制不住,说不定就会拿着手上的斧头乱挥乱砍,那多危险啊!“因为华盛顿的手上还拿着斧头!”其实是个很有创意的答案,但却不被社会所认可。我们都曾经当过小孩,对很多问题其实都有过很多看法,但却有人皱着眉头说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最后只剩下“因为华盛顿是个诚实的小孩”这个答案,于是我们有了教养,成了像德国汉斯马戏团里被驯养的跳蚤,失去了跳跃的能力,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压住我们而使我们失去创新能力的盖子是无形的,那也许是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所习染的传统观念,也许是我们惯性的思考模式、单调的生活环境。它们像一个个牢笼,我们受其监禁与驯化而不自知,只能在一个小框框内思考,忘了自己原有一个海阔天空、充满创意的心灵。
  创造者就是挣脱牢笼、跳出框框的人。人跟跳蚤不一样的地方是,跳蚤一旦被驯养,就很难恢复跳跃的能力,但人类会反省。要想挣脱牢笼、跳出框框,必须先知道自己被监禁。只有挣脱无形的牢笼,才能释放我们被监禁的创造力。
  思维训练题 01
  在希腊雅典,有些游客会从帕台农神庙的立柱上砍下一些碎片,把它们作为纪念品带走,这给古迹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请问雅典政府如何才能巧妙地制止这种行为呢?
  僵硬分类:
  萧伯纳给你一个惊喜
  人生活在各种定义、各种分类、各种秩序之中。但只有创新者知道,所有的定义、所有的分类、所有的秩序,都等待被触犯、被打破。
  英国知名的剧作家萧伯纳学养宏富、幽默风趣,有一次接受采访,记者在最后问他一个老掉牙的问题:“请问影响您最深远的一本书是什么?”萧伯纳面露谜样的笑容,回答说:“银行存折。”
  也许这只是在开记者的玩笑,但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答案。如果你怀疑:“银行存折怎么能算书?”那请问你什么叫做“书”?是“启迪或愉悦心智的图文信息”吗?那图文并茂的电脑磁盘或光盘算不算“书”?是“有相当页数的印刷品”吗?那银行存折为什么就不是书……只要你广为搜罗,认真去推敲,你就会发现我们关于书的每个定义都是捉襟见肘,有很多漏洞的。
  人类的思考有一个特性,就是喜欢将东西分门别类,加以命名(譬如这是书,那是椅子),并纳入井然的秩序中。它的好处是可以让我们快速、不假思索地从事筛选,深入研究。但缺点是所有的分类都难免流于僵硬,而使我们平白丧失以新奇、有创意的方式去思考的机会。萧伯纳所回答的“银行存折”,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关于“书”的类别概念,但也开启了另一种思维。如果能把“银行存折”做成或当成一般的“书”来翻阅,把学校的“教科书”看作未来的“银行存折”来研读,想必都能有一番新的体验和滋味。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朗格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显示如果能对僵硬的分类表示怀疑,将有助于开启创意之门。譬如其中有一个实验,朗格给甲乙两组学生(每组十人)每人一个橡胶制品,用不确定的口气对甲组学生说:“这可能是给狗啃咬的玩具。”而对乙组学生则是以肯定的口气说:“这是给狗啃咬的玩具。”在实验中途,朗格故意写错了东西,而必须将它擦掉,但手边却没有橡皮擦。这时,甲组学生中有四个人说他们手上的东西可以做橡皮擦,但乙组学生中想到这个点子的却只有一人。
  橡皮擦也是用橡胶做的,学生手上的橡胶玩具也有橡皮擦的功能,但僵硬的“狗玩具”定义和分类概念却阻碍了它的潜在功能。这种分类概念越明确,对创意思维的阻碍就越大。一个实际的例子是:现在非常普遍而且对传统手表产生市场威胁的石英表,其实最先是由瑞士的钟表公司发明的,但因为他们拘泥于传统的钟表定义,认为要由精细的、能转动的、相互牵连的部分组成的机器才叫做“表”,石英表不是“表”,所以他们不愿意生产这种东西,结果将大好机会拱手让人。
  关于书的分类,另有一个笑话说:有一名年轻男子走进一家分类妥善的书店,瞄了柜台后的中年妇女一眼,问说:“请问有没有卖男人如何控制女人的书?”中年妇女也瞄了他一眼,说:“当然有。”年轻男子又问:“放在哪里?”中年女店员回答:“在左边墙角,标明‘幻想小说’的那个柜子里有一堆。”
  “男人如何控制女人”的书,习惯被归在“实用心理学”或“两性关系”的类别,把它归在“幻想小说”类别显然是一种错置,但这种错置却不仅让人莞尔而笑,而且产生一种新的可能性思考:所谓“男人如何控制女人”也许真的只是一种“幻想”吧?
  想要看出新的可能性,对问题进行有创意的新思考,你就必须先打破对事物僵硬的定义和分类模式。
  思维训练答案 01
  雅典政府从石料厂里收集了一些碎石块儿散放在帕台农神庙周围。游客以为他们捡起来的碎石块儿是从帕台农神庙的立柱上掉下来的,因此就不再破坏立柱了。
  知识魔咒:
  户外电梯与神秘的触摸
  真正阻碍我们创新的,不是缺乏知识,而是拥有太多知识。每一种知识都提供给我们一种见解,但也塞给我们一个框框。
  全世界第一部户外电梯,于1956年出现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科特大饭店,这是一种创新,因为以前的电梯都是装在室内的,但提出这个新点子的人却让人感到有点意外。原来科特饭店在那段时间生意日渐兴隆,狭小老旧的室内电梯已无法应付越来越多顾客的需求,饭店老板于是找来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讨论如何扩建新式电梯。建筑师和工程师讨论了一个下午,提出建议:为了安装更多的室内电梯,饭店必须歇业半年,以便在每个楼层打洞,并在地下室安装新马达。这样的建议当然令饭店老板大感为难,当双方在饭店大厅议论纷纷时,一个在旁边拖地板的服务生忍不住插嘴说:“可不可以将电梯建在户外呢?”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在户外新增电梯,不仅施工较容易、花费较少,而且饭店还可以继续营业。
展开
目录
序言:你是要继续卖糖水,还是要改变世界?
第一章 突破障碍——必须打破的16个框框
无形监牢:其实,我们都有点像跳蚤/3
僵硬分类:萧伯纳给你一个惊喜/6
知识魔咒:户外电梯与神秘的触摸/9
贵贱分别:烤火鸡也是蒙娜丽莎/12
刻板轨迹:在命运中奔驰的黑白骑士/15
拘泥目标:见异思迁微波炉/18
箱中思考:从司马光到野生动物园/21
功能固着:隧道出水,今天不卖盐/24
标准答案:气压计的七种命运/27
不会提问:一分钱里有大学问/30
排斥意外: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33
传统窠臼:美国铁路上的罗马战车/36
害怕犯错:创造性失败的方法学/39
缺乏信念:怀疑笛卡尔,相信哥伦布/42
没有禀赋:爱因斯坦大脑里的玄机/45
不想受限:来自监狱的呼唤/48

第二章 掌握方法——带来创新的17种思考
逆向思考:在科学殿堂里倒骑驴子/53
颠覆传统:一只母鸡,几个原始人/56
负面操作:我长得实在不好看/59
转移焦点:你怎么看斑马和天花?/62
改变对象:聪明的牛仔,微笑的助理/65
乾坤挪移:大西洋缩小了20%/68
主题观点:杀人像强奸,自杀像自慰/7l
元素重组:拼连裤袜,组合印刷机/74
思想挂钩:文化唯物论仿如梦境编织术/77
矛盾整合:且让修女与禅师共舞/80
观念移植:大宇宙与小宇宙/83
极端思考:割稻就像理发,刮胡好比耙草/86
加成作用:现在是春天,而我是瞎子/89
删减效果:HelloKitty在艾略特的荒原中/92
图像思考:心中的一棵树,一座岛屿/95
逻辑把关:自由落体与灵异钟/98
收发自如:从进化论到洗衣机/101

第三章 提升自我——成为创新者的18个条件
永远好奇:站在神秘的抽屉前/107
敏锐观察:世界地图与芭比娃娃/llO
喜欢发问:只有牛顿问为什么/113
乐于想象:穿越一千年的想象/116
思想飞跃:果壳里的无限空间之王/119
笑骂由人:他半是小丑,半是天才/122
挑战权威:甩掉你肩膀上的巨人/125
心灵开放:当朋友的妻子通灵时/128
拥抱混乱:广场上的两座标准钟/131
敢于冒险:费曼的怀表,巴斯德的吸管/134
兴趣广泛:达·芬奇的自体杂交/137
辛勤工作:音乐家看天文望远镜/140
幽默风趣:相对论和黑洞里的女孩/143
“合”而不同:要solitary,也要solidary/146
吸收再造:有人让毕加索怀了孕/149
边缘角色:从研究生到犹太人/152
不理俗务:五盒巧克力和破大衣/155
两种动机:在海边捡起的贝壳/158

第四章 引爆灵感——获得灵感的17种窍门
感官刺激:时间因奶酪而软化/163
向外索求:披头士的出租车与印度/166
他山之石:裁缝教你怎么放电影/169
活用经验:福尔摩斯的前世今生/172
爱情滋润:达利和毕加索的女人/175
梦境启示:魔鬼与糖尿病之梦/178
解读象征:梦中灵感的科学实验/18l
师法自然:芒刺里的粘扣带/184
神秘钥匙:躺在棺材里,闻一闻烂苹果/187
更多点子:从王安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190
意识假期:在火车上邂逅哈利·波特/193
建档库存:李贺骑驴,杰克·伦敦晒衣服/196
生命原声:倾听心中小孩的声音/199
改变环境:牛顿回故乡,高更出国去/202
心灵震撼:沉默羔羊的沉默启示/205
强烈需求:谁需要立可白和听诊器?/208
练习想象:电子魔术师与奥运选手/211

第五章 融合智慧——进出火花的12项交会
阴阳相济:是夫妻,也是工作上的伙伴/217
基因交换:一个化学家的异花授粉/220
异业结合:工程师搞哲学,音乐家学种田/223
独特观点:当悲剧遇到卓别林/226
异常知觉:近视画画,聋子作曲/229
潜在补偿:梦中的野人、鱼与侏儒/232
双重挑战:你要如何移动富士山?/235
新旧融合:第一亿一千五百三十二万只烤鸭/238
回顾现在:摩托罗拉和一个攀岩者/241
神圣比例:科学与艺术的黄金分割/244
关键舞台:在巴黎成功的西班牙人/247
缤纷多样:让世界成为五百座岛屿/250
外一章 擦掉天才与疯子间的那条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