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刘琳、沈治宏两先生合编的《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在收集资料时,靠出差、写信请各地朋友帮忙等手段,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后来又用近5个月时间将资料排比归类,按四角号码编序,准备交出版社铅排付印。但因陆续收到的资料还不少,一旦采用铅排,在排定版式后要重新排索引、添页码不说,还将面临添加新资料推版重排的危险。恰好此时古籍所开始推广使用微机,于是编者将全部资料输入数据库中,并随时添加,到1997年汇总出版时,又补充了数百条资料。最后,将所有资料输出校对完毕,利用《中文索引编制系统》排序、排版,短短几天之内即下厂付印。全书分类编排,附有作者、书名四角号码索引,并附拼音、笔画检字索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从上例可以看出,利用计算机辅助古籍整理,其优越性首先表现在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上。如第二例中,手工编制《现存宋人著述总录》(约70万字)的分类与索引部分,用了近5个月时间,如果用铅字排校的话,还约需3个月时间。而采用微机进行分类、编序与排版,大约10天左右即可全部完成。如果各大图书馆书目、各大类图书目录都已经建成数据库的话,编制类似《现存宋人著述总录》一样的书目,几天内即可全部完工。可见,利用计算机整理古籍,有助于将人力从繁重的资料收集和分类中解脱出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计算机在计算的准确性与唯一性方面,也大大优越于手工,有助于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比如编笔画、四角号码索引时,常常遇到一些字,各种字典的划分不同,每个人的编码方法也不同,体现了很大的随意性。而计算机就不同了,一字一码,严格按选定的标准编码,检索起来也可靠迅捷得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