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创新方法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67686
  • 作      者:
    阮汝祥编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阮汝祥,江苏省南通市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2001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化学工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工作,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青联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兼职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员。现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作。
    长期从事军用新材料、军工协作配套、国防科研和创新管理实践,在科技管理、质量与可靠性管理及管理创新、集成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国防军工企业改革与发展、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经济全球化以及技术创新管理、TRIz(萃智)理论与方法、创新教育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全国性媒体上已经发表30多篇材料学方面的论文和20多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及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管理创新方面的论文和相关论述文章;经常深入机关、企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在宏观经济、科技规划和创新领域有独到见解。著有《创新制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理论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创新方法基础》以创造创新学理论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和个体创造力的结构模型,全面介绍了创新思维、创新才能与结构优化、创新技法和TRIz(萃智)理论、创新工具与综合运用等基础知识,对发达国家研究、发展TRlZ理论与应用重点进行了论述,并将TRIz创新方法与设计、生产制造中的AD、ADT、QFD、六西格玛、SFx等理论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技术创新方法的基础。《技术创新方法基础》能拓展思路,提高智能,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技术创新方法基础》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管等学科各专业大学生、研究生学习研究创新理论和方法的教科书,也是广大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师、机关技术干部、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益渎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创新的研究与发展
    创新的研究即创新学。创新学是对事物本质的新认识,是现存规律的新应用,是有目的地根据已知去发现未知的活动,就是发现新的规律、新的物质,建立新的理论,发明新的技术与方法,设计并制造出新的产品的总称,是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科学学、管理学、逻辑学、科学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揭示人类社会创新活动的规律,探索创造文明的思维与方法,研究创造能力培养的科学。它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的学科。
    创新学的研究埘象是研究创新的概念、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原理、创新的方法、创新的工具及其规律,包括什么是创新;创新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与提高;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创新过程有哪些规律可循;创新有哪些科学的方法等。
    (一)创新研究的作用
    创新研究对于一切社会实践领域都是必要的。
    首先,它有助于促进科学技术领域的发现和发明。据英国科学家詹姆?马丁推测,近百年的创造发明比过去两千年来创造发明的总和还要多,而自20世纪初以来,大约每隔30年知识就增加一倍。随着创造学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近40年来,大约每隔10年知识就翻一番,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爆炸”。
    其次,它有助于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学研究创新能力、创新才能的优化结构和创新性教育,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和现行应试教育体制,克服传统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重知轻能和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压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宽厚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再次,它有助于生产劳动。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生产组织和操作过程的不断合理。创新与创新学提供的创造力开发、创新方法等,能促进技术革新挖潜、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功能、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与成本等,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创新基础与创新思维
第一节 创新的概念
一、创新的涵义
二、与创新相关的概念
三、创新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节 创新思维
一、概述
二、逻辑思维
三、非逻辑思维
四、创新思维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培养和拓展创新思维
思考题

第二章 创新才能与结构优化
第一节 创造力综述
一、创造力的生物基础
二、创造力的构成
三、个体创造力结构模型
四、创造力开发
五、实例
第一节 创新才能开发
一、观察能力
二、注意能力
三、记忆能力
四、理解能力
五、发现问题的能力
六、抓住机遇的能力
七、操作能力
八、工程能力
九、系统分析和系统决策能力
十、信息能力
第三节 创新才能优化
一、创新才能结构
二、创新才能优化原理
_二、创新才能的评价
思考题

第三章 常用创新方法与应用
第一节 创新技法的分类
第二节 逻辑推理型技法
一、演绎法
二、归纳法
三、类比法
四、自然现象和科学效应探索法
五、等价变换法
六、KJ法
七、类推法
八、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第三节 组合型技法
一、组合法
二、分解法
三三、形态分析法
四、信息交合法
五、横向思考法
第四节 仃序思维型技法
一、奥斯本检核表法
二、5WlH法
三、和田十二法
第五节 联想型技法
一、智力激励法
二、联想技法
三、逆向构思法
第六节 彤象思维型技法
一、形象思维法
二、灵感启示法
三、大胆设想法
第七节 列举型技法
一、特性列举法
二、缺点列举法
三、希望点列举法
第八节 创造技法应用特性
思考题

第四章 TRIZ(萃智)理论
第一节 TRIz(萃智)理论概述
一、TRIz(萃智)的来源
二、TRIz(萃智)的定义
三、TRIz(萃智)的产生与阿奇舒勒坎坷的人生
四、TRIz(萃智)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节 TRIz(萃智)理论的发展及其体系
一、TRIz(萃智)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二、TRIz(萃智)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三、TRIz(萃智)理论体系
第三节 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第四节 产品进化s曲线
第五节 发明等级
第六节 40条创新原理
创新原理01 分割(分离)
创新原理02 抽取(提取)
创新原理03 局部质量改善
创新原理04 增加不对称性
创新原理05 组合
创新原理06 多样性(一物多用)
创新原理07 嵌套
创新原理08 重量补偿(巧提重物)
创新原理09 预先反作用
创新原理10 预先作用
创新原理11 预置防范
创新原理12 等势
创新原理13 逆向运作
创新原理14 曲面化(曲线)
创新原理15 增强动态性
创新原理16 部分达到或超越
创新原理17 多维化
创新原理18 机械振动
创新原理19 周期性运动
创新原理20 有效持续运作
创新原理21 快速运作(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
创新原理22 变害为利
创新原理23 反馈
创新原理24 借助中介物
创新原理25 自服务
创新原理26 复制
创新原理27 廉价物品替代
创新原理28 机械系统替代
创新原理29 气压或液压结构替代
创新原理30 柔性壳体或薄膜结构替代
创新原理31 多孔化(多孔材料)
创新原理32 色彩化(改变颜色)
创新原理33 同质化
创新原理34 自生自弃(抛弃或再生)
创新原理35 物理或化学状态变化(参数变化)
创新原理36 相变
创新原理37 热膨胀
创新原理38 加速氧化
创新原理39 惰性(或真空)环境
创新原理40 复合材料
第七节 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表
一、39个通用工程参数
二、通用工程参数的分类
三、48个通用工程参数
四、矛盾矩阵
第八节 物一场模型及发明问题标准解法
一、物一场模型
二、标准解法
三、关于测量与检测的标准解法
四、76个标准解法与40条创新原理的关系
第九节 物理矛盾分离方法
一、什么是物理矛盾
二、解决物理矛盾的分离原理
三、物理矛盾分离原理应用实例
四、4个分离原理与40条创新原理的关系
五、扩展的创新问题解决引导
第十节 效应知识库
一、效应知识库的应用
二、效应知识库与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
三、概念设计的过程建模
第十一节 理想解
一、解决发明问题的理想化和理想化水平
二、系统理想化的设计
三、最终理想解(IFR)
四、寻求系统最终理想解的实例
第十二节 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第十三节 TRIZ(萃智)理论综合运用示例
第四节 学习和掌握TRIZ(萃智)理论的重要意义
思考题

第五章 创新工具与综合运用
第一节 公理化设计
一、概述
二、公理化设计要素
三、交角量、等角量与信息量的度量
四、AD的推理及一般设汁定理
五、小结
第二节 六西格玛管理法
一、六西格玛管理法的起源及涵义
二、西格玛统计度量
三、摩托罗拉推行六西格玛管理法方案及其绩效
四、六西格玛的发展
五、企业引入六西格玛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六、六西格玛管理质量指数统计单位及其换算
七、推行六两格玛管理的步骤
八、小结
第三节 质量功能展开(QFD)
一、概述
二、OFD的基本原理
三、建立QFD矩阵的步骤
四、QFD的应用价值
五、0FD的发展
六、实例——汽车门的设计
七、小结
第四节 田口法
一、概述
二、实施程序
三、田口法与质量T程
第五节 面向制造和装配的没计技术DFMA
一、DFMA技术简介
二、DFMA系列软件
三、DFMA的应用领域
第六节 创新工具的综合运用
一、TRIz(萃智)的应用与发展
二、CAI技术
三、TRIz(萃智)理论与公理化设计(AD)的融合
四、TRIz(萃智)理论与六两格玛管理法的融合
五、TRIz(萃智)理论与质量功能展开(QFD)自融合
思考题
附录1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表
附录22003矛盾矩阵表
附录3功能代码表
附录4物理效应和现象知识库(效应知识库)
附录5英文缩写汉英对照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