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杂志民国:刊物里的时代风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12122
  • 作      者:
    周为筠著
  • 出 版 社 :
    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时间开始的地方
  《语丝》:从呐喊到彷徨
  《新月》:升起的自由之魂
  《生活》周刊:一个时代的记录者
  《独立评论》:书生论政笔墨报国
  《观察》周刊:自由主义的啼血悲歌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东方杂志》:老寿星的杂货店
展开
作者简介
  周为筠,历史学学士,文学硕士。青年作家、学者,独立撰稿人。曾任报社记者,出版策划人。多家报刊专栏作家,《社会观察》、《航空画报》等杂志主笔。《国家历史》、《凤凰周刊》撰稿人。出版《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榜样中国》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一部别具特色的民国史 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子
  《新青年》、《语丝》、《新月》、《生活》周刊、《独立评论》、《观察》周刊、《良友》画报、《东方杂志》,这些杂志或致力于宣扬团体的理想,或只为唤醒昏睡的大众,或文人论政笔墨报国,或只做一个娱乐的战士……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记录当下,而且昭示后世。
  风云翻滚的时代都成了杂志这场戏的幕景,撰稿人们像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万象斑斓,全部在这方寸间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当大幕落下多年后,今天再去回味其中,仍能看得泪花点点……
  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书中展开。
展开
精彩书评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时我才看到民国的杂志,给我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相形之下我们之前在台湾所办《大学杂志》简直小巫见大巫。民国是一个像春秋战国一样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时的思想和传统在两岸这么多年却中断,这本书正是一部发掘和延续新传统的好作品。
  ——台湾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陈鼓应
  周为筠在民国期刊里,发现了一代人的心史。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他的笔下展开。这个感性的世界背后的精神之谜诱惑着我们和他一起穿越,一起思考。他在一个丰富的载体里找到了我们曾经失去的梦,而今天有此类梦的人还有谁呢?
  ——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孙郁
展开
精彩书摘
  《新青年》:时间开始的地方
  寒夜沉沉,风雨如晦。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有侵凌的列强,内有腐朽的政府,下有民众的革命,形势动荡飘摇,云谲波诡。辛亥革命虽然摧毁了专制无能的清王朝,然而取而代之的却是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他们依循的是对外摇尾求媚、对内独裁的政策,甚至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运动,疯狂地捕杀革命群众。
  黑云压城城欲摧。《新青年》创刊的1915年前后,中国政治及思想界陷入了极度的沉闷与彷徨。先有民主共和斗士宋教仁被暗杀于上海火车站,继之“二次革命”失败,后有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成立筹安会并复辟帝制。彼时,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人间秩序安排已经轰然倒塌,而新的社会规范和信仰还没有确立,人们忍受着人生意义的失落和社会政治的脱序所带来的渺茫,以及毫无希望可言的存在。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批经受欧风美雨熏陶的激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只有先进行思想革命才能挽中国于颓败之际,达到民主共和之理想。《新青年》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普遍的需要而诞生的,它像黎明前的第一声雄鸡啼鸣,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引发了百家争鸣。
  《新青年》吹响了向两千年来旧思想、旧文化进军的号角,聚集在《新青年》周围的同人们也都成了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先锋或旗手!从此,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欲救亡先启蒙
  1915年6月的一天,太平洋上波涛汹涌,一艘客轮劈浪而行,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绅士倚舷而望,任凭急风吹乱一头青丝。茫茫水域,前不见村庄,后不见大陆,唯有思绪翻滚起伏,浩浩如江海。这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为“思想界明星”、“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陈独秀。他正在从日本赶回上海的途中。
  此前辛亥革命后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建立了,但动乱的局面远没有结束,民国只是块幌子,君权与神权影响依然根深蒂固。1913年陈焕章主编的《孔教会杂志》和康有为主编的《不忍》杂志先后一个月内在上海创刊,鼓吹三纲五常等旧道德、旧伦理。孔教会人士还上书参众两院,请定孔教为国教。
  不久前,大总统袁世凯趁着夜色偷偷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前往日本使馆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于5月25日签成卖国协议。这激起了国人的抗议,全国教育联合会规定这天为国耻纪念日,各地纷纷出现反目、抵制日货的高潮。长沙一青年甚至不忍活在屈辱的国土上,以放弃生命的方式换回自由与尊严!国难未已,紧跟着中俄蒙协约签订,中国从此失去了对外蒙的统治权。
  陈独秀在日本听到这些消息后,老革命党人的使命感使他再也坐立不住,他匆匆告别友人,打道回国,想为中国寻找一条建造共和、民主的道路。在陈独秀看来,要实现“共和政治”,首先得唤醒民众的国民意识和民主觉悟,因此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正如章士钊所评:“仲甫为天生领袖,一决定事,不能动摇。”他既然确立“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便立即坚定地付诸于行。
  陈独秀刚在上海法租界嵩山路落下脚,还没来得及掸去身上灰尘,就奔向了同乡好友、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处。陈独秀是来恳请汪孟邹帮忙的,这是他第二次跟汪商谈办杂志的事。
  第一次是在1913年。其时,陈独秀在安庆参加讨袁“二次革命”失败,遭袁党通缉,隐居于上海,虽然一无身份职业,二无经济收入,一箪食、一瓢饮,处江湖之远,济世雄心却丝毫未动摇。辛亥革命后中国时局的变化,尤其是受“二次革命”失败的刺激,陈独秀也难免苦闷与彷徨,但他在苦闷中继续求索,在彷徨中反复思考救国救民的道路,经过痛定思痛和深刻反省,他开始认为中国政治革命之所以失败,乃在于没有进行文化思想革命,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于是他想到办一份杂志,把杂志办成思想炸弹,把不合时宜、阻碍革命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文化炸得粉碎,建立新伦理、新道德、新文化的价值标准。他经常到汪孟邹的亚东图书馆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
  汪孟邹十分欣赏陈独秀的才华,早在1904年3月他资助陈独秀办《安徽俗话报》,小试牛刀就获得巨大成功。但当时亚东图书馆也是刚刚创立,实在没有余力办一份新杂志。不久,陈独秀受章士钊的邀请,赴日协助编辑《甲寅》杂志。于是,办杂志的事便不了了之。
  事隔两年,陈独秀再次向汪孟邹提出请求,汪出于自己实力等多方面的考虑,把群益书社的老板陈子沛、陈子寿兄弟俩介绍给了陈独秀。陈氏兄弟听了陈独秀对新杂志的设想后,也想借助新刊物创建品牌,答应投资创办,每期编辑费和稿费为200元。
  力于言、雄于事一直是陈独秀的个性,有了群益书社做后盾,他开始积极运作杂志事宜。首先,确定杂志名称。陈独秀认为杂志读者定位应为有知识、有志气的年轻人,因为当时政局动荡,钳制舆论、镇压革命的暴力有增无减,共和不可能短期实现,而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建立富强民主的新国家之希望自然落在了这一批人身上。
  1900年,梁启超曾发表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梁启超振臂高呼,要中国独立富强,今日之责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这篇文章传播广泛,陈独秀也接受了这一思想。但是,1915年前,人们说到青年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还多用“少年”称之,“青年”是个新词,多在基督教青年会中使用。为了有别以往,开创一时风气,陈独秀遂将杂志命名为《青年杂志》。
  就在《青年杂志》紧锣密鼓地筹办过程中,袁世凯授意之下的“筹安会”于1915年8月成立,图谋复辟帝制。这意味着袁世凯连“共和’’的招牌也不要了。一股强大的复古逆流淹没了革命党人流血牺牲争得的果实,人民大众的政治生活陷入漩沼之中。
  1915年9月15日,启迪时代智慧的思想源泉——《青年杂志》问世,第一卷1号格调雅正的红色印刷刊名:中文“青年杂志”四字靠封面右侧,法文“LAJEUNESSE”则高悬正中,这是因为陈氏欣赏法国大革命带来民主,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号召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杂志封面正中是英国人安德鲁卡内基的头像,卡内基是“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的典型,刊内即撰有他的传记;封面上方为一排中国青年学生坐在长桌边,好像在聆听讲演。
  甫一创刊,陈独秀撰写了有几分发刊词意味的《敬告青年》,满怀激情地讴歌: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於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夯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此文不啻为向青年人发表的一篇宣言,不仅因为是创刊号的开篇而分量显赫,更因其挑战性而振聋发聩。《青年杂志》以“音年”为主题词意味着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但这里的青年不是旧青年,那么什么是新青年?陈独秀提出了六项标准:
  一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是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是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是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里科学与民主是检验一切政治、法律、伦理、学术,以及社会风俗、人们日常生活一言一行的唯一准绳,就如一根红线把这六项标准贯穿了起来。
  陈独秀还在开卷中就以“本志编辑部”名义发表《社告》,宣告了刊物的宗旨:
  国势陵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本志以平易之文,说高尚之理。凡学术事情足以发扬青年志趣者,竭力阐述。冀青年诸君于研习科学之余得精神上之援助。
  陈独秀答复读者来信中明确说明:“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这也是《新青年》的纲领性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后来刊物虽几经停停办办、阵地迁移,主编和撰稿人几多迭替,却都一脉相承了这一办刊宗旨。
  《青年杂志》第一卷每号首篇均出自陈独秀之手,他陆续发表了《今日之教育方针》、《抵抗力》、《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等文章,抨击封建道德伦理秩序,唤醒民众的独立人格。
展开
目录
《新青年》:时间开始的地方
欲救亡先启蒙
迟暮中的新曙光
同人们的呐喊
枉飙突进创世纪
新青年遇到老夫子
德先生与赛先生
吹响号角进入“五四”
救亡压倒名蒙
陨落的巨星
《语丝》:从呐喊到彷徨
自己的园地
语丝聚餐会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放逸而为“语丝体”
苦雨斋的弟子
从北京到上海
屋漏偏逢连夜雨
遥远的绝唱
《新月》:升起的自由之魂
一弯新月天如水
海上生新月
我寄愁心与新月
知识分子的内战
胡适向党国发难
罗隆基的政治炮火
中间道路踯躅前行
新月的沉落
《生活》周刊:一个时代记录者
黄炎培的教育报国
曲线就业之路
韬光养晦的奋斗
如鱼得水的生话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让无力者有力
抗日救亡宣传运动
飞蛾扑火向光明
生活中孕育着新生
《独立评论》:书生论政笔墨报国
救国之道莫逾于此
独立之精神
国难声中的言人人殊
有政府要比没政府好
我们几个朋友
命运的歧路
出山要北在山请
书生报国功不唐捐
《观察》周刊:自由主义的啼血悲歌
幽暗的航行
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以言论政的舆论空间
20年拆足了烂污
跋涉在第三条路
《观察》撰稿人
自由主义的分歧
悲壮的回光返照
一个时代的悲剧
《良友》画报:眼睛的冰激凌
做一个愉悦的战士
从鸳蝴派到海派
花样的封面女郎
国事家事天下事
良友遍天下
摩登都会的刺激
姜丽事业的背后
倒向左翼的天平
画报元老的衰落
《东方杂志》:老寿星的杂货店
不即不离的把关人
杂志长寿基因的由来
转型期的公共空间
老杀志新作为
被遗忘的另一种启蒙
老村开出新花来
一中实习生的成才之路
新东方浴火重生
新年的梦想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