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76664
  • 作      者:
    李永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永健,山东青岛人。理学博士。先后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主要讲授传播统计学、传播研究方法、电视片专题制作、传播心理学等课程。出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教育部开放教育试点教材)、《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传播研究方法》(教材)、《大众传播心理通论》(专著),在国内中文核心权威刊物发表文章3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大众传播与新农村建设》通过实地调查、深入分析农村媒介现状,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传播困境,“一边是城市受众对信息时代来临的狂欢,一边是农村受众承受着信息稀缺、信息失衡的落寞”。通过实地调查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关注大众传播过程,因为它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极其重要的元素,也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关于社会变迁的所有分析最终聚焦于大众传播过程。<br>    适读对象: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人员、师生,媒体从业人员,媒介爱好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大众传媒与农民素质建设研究<br>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如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br>    ——刘云山:《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上的讲话》<br>    第一节 大众传媒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br>    研究思路<br>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久,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不管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新农村建设,她的主体是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和最终受益者是社会公民。所以能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能否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关键取决于一个什么样的公民群体。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一章 大众传媒与农民素质建设研究<br>第一节 大众传媒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研究思路<br>第二节 从山东农民信息需求的变化看大众传媒对农村信息传播的有效性<br>第三节 大众传媒在提高山东农民生活文明素质中的有效性调查<br>第四节 电视媒介对农民政治民主素质影响的调查<br>以山东胶州及枣庄为例<br>第五节 “知沟”影响因素与大众传媒的有效性研究<br>从农村“知沟”看大众传媒在提高农民素质中的作用<br>第六节 从赵滩村信息传播渠道看农村“知沟”的特点<br><br>第二章 大众传媒与农村青少年<br>第一节 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之一山东枣庄农村青少年媒介接触调查<br>第二节 农村青少年媒介素养调查之二影视剧观赏经验及其影响的调查以山东岩马村和贵州白碧村为例<br>第三节 胶东半岛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br>第四节 青少年网络色情调查<br>网络色情折射出的第三者效果所带给我们的启示<br>第五节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辨析<br>第六节 “博客”建构与农村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br><br>第三章 媒介娱乐化与大众文化<br>第一节 大众传媒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br>第二节 媒介娱乐化与大众文化<br>易中天现象背后的原因探析<br>第三节 “媒介娱乐化”背后的“娱乐”<br><br>第四章 媒体宣传、社会刻板印象与大众传播的社会心理<br>第一节 大众传播中农民工的社会刻板印象评析<br>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三国志”<br>中、日、韩影视媒介中的女性刻板印象浅析<br>第三节 从消除宣传的刻板印象角度提高宣传效果<br>第四节 班杜拉大众传播社会认知理论述评<br><br>第五章 公共危机传播<br>第一节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介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研究<br>第二节 传媒对公共情绪宣导抚慰功能的研究设计<br>第三节 公共危机传播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研究<br>第四节 从危机报道看受众需要的满足<br>《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和新浪网“非典”报道比较研究<br>第五节 突发事件报道框架下的主流媒体社会动员的发动机<br>第六节 以人为本增强受众对突发灾难的切身感受2006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作品与《三湘都市报》同类作品比较<br>第七节 风雪同行爱心守望公共危机传播中的广播媒介<br><br>第六章 媒介消费<br>第一节 使用与满足模式框架下的媒介消费<br>第二节 使用是为了满足以《心理访谈》为例<br>第三节 媒介消费<br>第四节 媒介消费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br><br>第七章 新媒体发展进程中的几点认识<br>第一节 如何利用数字化的大众传播建构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宣传新渠道<br>第二节 互联网与意识<br>第三节 论网络传播的伦理生态建构<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