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闻春秋.第九辑,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论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8665
  • 作      者:
    黄瑚主编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新闻史学会自1989年成立后,曾先后主办或参与主办过多次全国性及国际性新闻传播史研讨会。自2001年8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了“世界华文媒体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每次研讨会均由承办单位主编并出版《新闻春秋》论文集一册。<br>    本辑为第九辑,系2007年12月在上海举行、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的论文选集。本辑收入的论文,均为在第三次地方新闻史志研讨会上初次发表者,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者概不收录。
展开
精彩书摘
    章太炎这种怀疑、暖昧状态不久就发生了改变,随着他对保皇派怀疑的日益加深,用革命方法救国的思想越来越浓烈。他从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与下列因素有关:第一是对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了解。1900年前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之革命派在香港创办了其第一张机关报《中国日报》,对章太炎影响很大。于是他首次在《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了不但抨击慈禧,而且将矛头指向整个封建王朝的《正疆论》一文。第二是他已经不能理解康梁的言论和行为。改良派百日维新的鲜血还历历在目,但他看到的却是康梁在海外仍在大肆宣扬“尊皇攘后”和反对孙中山的革命。第三是他对孙中山的认识和了解。章太炎与孙中山的交往可分为“三步曲”:知孙,1896年孙中山伦敦蒙难使他第一次知道了革命派和孙中山的名字;见孙,1899年6月,他经梁启超介绍,在日本神户第一次见到了孙中山,对孙中山及其政治主张有了更深的了解;识孙,1900年以后,他对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有了质的认识,使他彻底抛弃了改良思想,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行列。最突出的表现是他于1900年8月3日毅然剪掉了代表封建皇权的发辫以明志,并在《中国旬报》上发表了《解发辫说》。从此他短发西装,大摇大摆昭示于众。同年8月8日,他将《解发辫说》寄给在日本的孙中山,并随附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对孙中山的仰慕和坚定的加入革命队伍的信念,章太炎终于完成了由改良思想向革命思想的过渡。<br>    3.以文章排满的骁将<br>    章太炎以剪发辫明志之后,以文章排满的行为便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最早明确反满的书是1900年出版的《訄书》(其论文集),该书四个部分内容之一便是“以反满反帝为中心的民族论”。他的最早的向资产阶级改良派叫板的政论文章,是1901年8月10日发表在《国民报》上的《正仇满论》。此前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一篇批评封建专制却反对革命的《积弱溯源论》,章太炎利用他在东吴大学的工作之余写出了《正仇满论》,指名道姓地批驳梁启超的观点。此后,他利用讲台和书报大力鼓吹反清排满革命思想,多次受到清政府的迫害。
展开
目录
一、 报人研究<br>章太炎的报人品格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系 曾宪明<br>李大钊与《晨报》 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 钱晓文<br>孙伏园和武汉《中央副刊》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都海虹<br>功在国家业在社会——《胡适之批评史量才》之批评 浙江理工大学中国史量才研究会 庞荣棣<br>解析邹韬奋的受众观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乔云霞<br>以人为本也是新闻媒介之道——以邹韬奋办报刊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谢金文<br>抗日要表现在行动和事实上——邹韬奋《生活日报》社论观探析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 刘宝珍<br>家事、国事、天下事启蒙、救亡、现代性——浅析邹韬奋国外通讯思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马彩红<br>重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淼、马艺<br>民族·战争·性别视野中的田村俊子研究——以田村俊子1942—1945上海《女声》时代为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涂晓华<br>作家报人周立波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思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普丽华<br><br>二、 报刊研究<br>北京白话报与阅报社 北京世纪阅报馆 李润波<br>《京报》春秋——从报房《京报》到《京报》再到《新京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 郑保国<br>上海英商在汉口所办《字林汉报》及《汉报》分析 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阳美燕<br>论维新报刊的局限性对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 刘兴豪<br>同盟会内部矛盾对《民报》停刊的影响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亮<br>北洋政府时期京津地区英文报的对日舆论斗争评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冯悦<br>人的“现代化”:论《良友画报》的都市女性叙述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刘永昶<br>罗隆基主撰时期(1932—1936):《益世报》社评的舆论调控观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艺、张培<br>《八路军军政杂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阴雨永、王晓红<br>试论延安《中国青年》杂志的抗日战争宣传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臻<br>论陕北民间传播习俗与《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杨立川<br>简论孤岛时期坚定抗日的《文汇报》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莹<br>华北日伪治下的《实报》研究——以报道倾向及特点为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杰琼<br>左翼刊物《客观》及相关人物的事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李春<br>历史虽久远生命仍鲜活——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沙周刊》历史文化自觉植入现象探析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董秦<br>民国时期闽南地区的华侨报纸研究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赵振祥、毛章清<br>民国时期徽州报刊发展概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蒋含平<br><br>三、 新闻通讯、广播电视业研究<br>在中央苏区创建的红中社 新华通讯社新闻研究所 郑德金/249<br>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地方分社的发展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万京华<br>温济泽早期的广播思想 山西大学文学院 贾临清<br>中国少儿电视节目史简述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谈媛<br>我国直辖市广播电视志编撰特点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的广播电视志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哈艳秋、王美<br>以“电视大学”为例看广播电视史研究中“史志互正”方法的应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 刘书峰<br>浅论广播电视志与广播电视史编纂的区别与联系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何筠<br>试论新时期如何加强广电志书的服务性——对广播电视志编纂创新的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李文竹<br><br>四、 多重视野下的新闻史研究<br>论电报的运用对中国式新闻叙事与新闻专业化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陈昌凤<br>20世纪30年代《申报》的国际新闻 东京经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日迪<br>近代上海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略论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 薛文婷<br>新闻媒体与“黄逸峰事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陈建云<br>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史 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 王大龙<br>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史研究探微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白润生<br>研究上海新闻史的回顾与体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马光仁<br>地方新闻史研究体例创新刍议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邵宝辉<br>“中国新闻史学史”学科建构初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 蒋海升<br>如何正确对待新闻史经典著作——以中国大陆发行的《中国报学史》几个版本的变化为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扬<br>如何增加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附加值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李谢莉<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