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闻学:世纪性开拓与重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9426
  • 作      者:
    郝雨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郝雨,原名郝一民,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河北昌黎人,自1987年以来,曾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记者》、《中国电视》、《电视研究》、《编辑学刊》、《中国传媒报告》、《河北学刊》、《上海大学学报》等十几家核心期刊发表新闻传播学论文五十余篇,发表其他类学术文章和文化批评等文章数百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和其他学科的有关专辑转载数十篇。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新闻学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告别世纪》(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传媒与人文精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新闻学引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新闻学:整体性开拓与重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十余部。并曾获河北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提名奖、河北省新闻一等奖等各类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初新闻学在中国正式诞生,在进入新的世纪后,随着社会形势、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等的变化,新闻理论要保持自己对于实践的先觉地位,并且永远能够具有指导新闻实践的意义,也必须与时俱进。本著旨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探讨新闻理论的整体性突破和创新的问题,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作者从哲学角度,提出了“世界图景”、“人文关怀”等概念,在寻求新闻学整体超越与重建的方向和目标上,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学科交叉开拓理论视野,根据新的媒介发展实际,提出新的概念,开创新的理论体系,呼唤多元化中国新闻学派的建设。
展开
精彩书摘
    自20世纪初新闻学在中国正式诞生,直到今天,不仅在纯粹的时间意义上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而且从社会体制上看也最少走过了两个时代,尤其在媒介形态与载体上更是经历了多种媒介形式和技术手段的演变。那么,起码有着一百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新闻学,在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之时,又面临着什么样的要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这可以说是每个新一代的新闻学者都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新闻学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的要求,尤其是要根据新的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加以发展变化。否则,新闻学就会大大落后于新闻实践,以致完全失去理论先导的意义。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作为起源,实践先于理论;一旦把实践提高到理论的水平,理论就领先于实践。”①这话实际上阐明了有关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那就是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全部的人的实践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超前性。因此,新闻理论要在新的世纪中保持自己对于实践的先觉地位,并且永远能够具有指导新闻实践的意义,就必须首先能够在整体上以及基本观念上与时俱进。本书就旨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探讨新闻理论的整体性突破和创新的问题。<br>    一、新闻学:在21世纪的起点上<br>    新世纪之初,笔者曾经就新闻学的总体发展问题在《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小文,题目是《新闻学:绝望与新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9期头条转载)。文中的许多观点在当时也许还很不成熟,但笔者的初衷却是要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极力呼唤新闻学的整体以及根本性的突破。
展开
目录
绪论<br>第一章 新闻本质问题的理论发掘<br>第一节 宏观整体性的新闻本质阐释<br>第二节 多维视角下的新闻本体认识<br><br>第二章 关于新闻特征的重新研究与表述<br>第一节 新闻特征的三个维度<br>第二节 新闻特性的新的表达<br>第三节 新闻特征重新表达的意义<br><br>第三章 新闻价值的多义性诠解<br>第一节 关于新闻价值概念的争议<br>第二节 新闻价值内涵新解<br>第三节 新闻价值理论分层解析<br>第四节 新闻价值理论的延伸<br><br>第四章 新闻起源研究的学术考辨<br>第一节 新闻起源研究的意义<br>第二节 西方新闻学家较早提出的新闻起源观<br>第三节 我国新闻学界历来的不同观点<br><br>第五章 新闻永远不可放弃的人文精神<br>第一节 人文精神的真正“精神”<br>第二节 历来传媒与人文精神<br>第三节 人文精神:21世纪媒体之魂<br>第四节 传媒人文精神现状批判<br>第五节 关怀普通人的命运与精神<br><br>第六章 新闻传播规律的系统研究<br>第一节 “让事实说话”与新闻事象化规律<br>第二节 “第一时间”与新闻的时态规律<br>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涵化规律<br>第四节 提高新闻价值的规律<br><br>第七章 新闻效果研究的一个新视角<br>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独特发现<br>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回顾<br>第三节 第三者效果研究的启示和未来<br><br>第八章 受众能动性及受众中心论<br>第一节 受众研究视角的变迁<br>第二节 能动性受众研究解析<br>第三节 建立对话性的和谐传受关系<br>第四节 依存与制约:传-受互动的意义<br>第五节 互动:媒体如何让受众做主<br><br>第九章 新媒体发展与新理论建设<br>第一节 数字媒体现状及其发展前景<br>第二节 “媒介的延伸”与“媒介功能的延伸”<br>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的传媒公信力<br><br>第十章 新闻理论哲学化体系的建构与探索<br>第一节 一个世纪性问题的提出<br>第二节 一个核心概念的发现<br>第三节 一个全新的理论构架<br>第四节 精神超越与人的创造性体现<br><br>第十一章 跨学科理论的借鉴<br>第一节 “关怀伦理”与女性新闻报道<br>第二节 本体心理学的“倾斜屏”与新闻传播<br>第三节 情商在提高新闻效果中的作用<br><br>第十二章 抵制虚假新闻中的理论问题<br>第一节 假新闻的泛滥及对“人”的伤害<br>第二节 新闻真实的软性杀手——“类虚假新闻”<br>第三节 “类虚假新闻”的类型<br>第四节 “类虚假新闻”产生的根源与土壤<br>第五节 如何防止和抵制“类虚假新闻”<br><br>第十三章 传媒市场化进程与新闻理论发展<br>第一节 我国传媒市场化的历史进程<br>第二节 强大经济力量覆盖下的新闻理论思考<br>第三节 新闻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br><br>第十四章 新闻批评的理论探讨<br>第一节 当代媒介批评的缺席与失语<br>第二节 媒介批评的深层意义探寻<br>第三节 媒介批评的人文态度与立场<br>第四节 西方媒介批评方法参照<br><br>第十五章 新闻理论教学改革的立体化思考<br>第一节 新闻理论教学如何超越概念+定义模式<br>第二节 课堂模式的新探索<br>第三节 考试改革的尝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