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1920.6-1923.12)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的孕育和诞生
一、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报刊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报刊,经历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21年7月1日)前后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党诞生之前,各地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即后被称为“共产主义小组”或“共产党发起组”),在筹建共产党组织的过程中创办了一批报刊,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报刊。
五四运动时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就此产生了分化,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及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迅速转向,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认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救国救民的普遍真理,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应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同时,随着反帝反军阀的罢工浪潮席卷全国,中国无产阶级大踏步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从自在阶级发展成自为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的局面业已形成,因而建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的任务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和俄共(布)的指导和帮助下,1920年8月,以陈独秀为首的上海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率先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发起组织和联络中心。随后,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及海外的日本、法国等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相继成立。其时,为了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走向胜利,进一步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亟需拥有自己的舆论工具向社会及民众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以便明确表达本阶级的意志,并为党的正式创建作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样,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我国最早的一批无产阶级报刊也就应运而生。
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报刊主要有三种:
1.由原资产阶级民主报刊转化成面向一般读者的报刊。最显著的是改组后的《新青年》 该刊原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是开展“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后来中国共产党另一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加入厂编辑部,在《新青年》上发表大量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文章,使得该刊社会主义因素激增。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此为《新青年》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刊物转变为一个无产阶级刊物的标志。改组后的《新青年》,加强了对广大读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教育,但仍然不失原来同人刊物的色彩。又如《广东群报》,原为谭平山等人于1920年10月在广州创办的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份报纸。1921年春天,谭平山等人在陈独秀的倡导下组建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随即将该报改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报。
2.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为对象,为建党做准备而创办的理论刊物。这就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的秘密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该刊由李达负责主编,编辑、出版和发行都是秘密的,是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必读教材,更是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准备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该刊第一次在中国树起了“共产党”的大旗,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其任务是为了宣传在中国建立一个走十月革命道路的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党。陈独秀在其创刊号的《短言》中明确主张,“我们中国共产党有两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二是政治的使命”,只有“跟着俄国的共产党”,试验新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法”,中国的劳动者才能逃出被中外资本家奴役的境遇,并宣称“我们的信条”是“一切生产:亡具都归劳动者执掌”。
3.向工人宣传劳动运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通俗性刊物。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工人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随即在工人中活动,他们组织工人俱乐部,成立工会,举办工人夜校。并相继创办了以“劳动”二字命名的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读者对象的通俗工人报刊。如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8月创办的《劳动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1月创办的《劳动音》;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10月创办的《劳动者》;广东共产主义小组于1921年2月创办的《劳动与妇女》等。主要编纂者有陈独秀、李汉俊、邓中夏、罗章龙、梁冰弦、刘若心、沈玄庐、谭平山等。这些刊物多为32开本小册子,其共同宗旨是通俗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促进工人的团结,进一步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被工人们看做是自己的“喉舌”、工人解放的“明星”。由于它们出版的背景、基础、宣传宗旨、读者对象、编排版式基本相同,当时被称为“兄弟刊”,在工人中很有影响。它们的出版昭示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