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方日报新闻经典60年60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529553
  • 作      者:
    杨兴锋,王春芙主编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60年是一个说长亦短的时间单元,60篇只是精华集结,只算简笔勾勒。但以它们为代表的南方名篇,带给我们的感动与震撼如此绵长,以至我们不得不对她再一次打量。
  在南方日报走过60年之际,编者精心组织南方日报报社“80后”的采编人员,回访“60年60篇”,冀望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细节的修复,呈现历史的草稿怎样成为定稿,从而阐释一种薪火相传、风雨兼程的祈愿。
展开
内容介绍
  南方日报创刊60年来,一篇篇名篇佳作,经过实践的沉淀,成为记录广东乃至中国的极佳标本。在60周年庆典之际,南方日报“80后”记者特别回访“南方60名篇”,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细节的修复,呈现历史的草稿怎样成为定稿,也呈现中国、广东和南方日报60年的风雨兼程,展现一份大报兼备的厚重与青春。
展开
精彩书摘
  沙岗乡因为去年遭受旱灾,粮食作物歉收,一月底就出现了历史性的春荒。二月初,已有个别农民靠吃椰菜过日子。同时,春旱又威胁着农民抢种早熟作物和开耕。情况不能说不严重。这些情况黄秀珍是不应该不知道的。但是,对这些情况,黄秀珍是怎样认识的呢?她说:“沙岗乡地瘠民贫,向来收成不好,年年都闹春荒。农民本来就不够吃,有什么相干呀!”“农民没有吃,卖些衣物换米是平常事。”更不可容忍的是:当她知道贫农陈文筹把孩子卖给别人时,竟然说:“陈文筹死了老婆,孩子多。他喜欢卖,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黄秀珍对生产度荒究竟做了些什么工作?她从来没有到过农民家里去问一问,了解了解情况;在沙岗乡三、四个月,也从未到过田间看看农民怎样生产。一月底到二月,是抢种早熟作物的季节。阳江县委会一再指示要积极领导农民抢种早熟作物,以缩短荒期。但是,全乡到二月二十二日前仅种了三十五亩,另种了三百一十坎金瓜。尽管黄秀珍自己在计划上写了二百七十亩,但这似乎是无须兑现的。因为她的逻辑是:会已开过了,计划也订过了,但群众落后,发动不起来;天又不下雨,有什么办法呢?这样,就可以有“理由”不用管了。而事实上,去年抗旱时,农民本来挖了六十多个水汶,现在十二个仍然有水,只要好好地加以利用,继续扩大挖深,估计每天所出泉水还可以用来抢种十多亩早熟作物。但是这些水源却白白被丢弃了。
  自然,说黄秀珍一点事情不干,也是不“公平”的。比如,她曾经在会上布置该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十三个社员给当地的粮仓加工米和加工统糠。布置,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坐在家里,满以为度荒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该社半个月内获得三十八万三干二百元(旧币,下同)加工费,都被用去买饲料喂一百八十三只鹅,没有借给社员度荒。而这些鹅呢,据三月初统计,在七十天内只生了一百零六只蛋,卖得四十二万六千元,却吃了一百二十六万元的饲料。对这样的亏本经营,黄秀珍也毫不知道。在春荒严重的时候,她负责发放过一笔救济款。这笔款是怎样发放的呢?用的是平均主义的方法,把一百万元分配给七十七户。贫农陈继棉口粮没有问题,也领了一万三干元,结果他拿去买了山草。
  在对群众漠不关心的黄秀珍“领导”之下,沙岗乡人民群众的疾苦当然得不到解决而逐日加深。二月十三曰,全乡断粮的有七十三户,二百七十七人;到二月二十一日,仅八天时间,已增加到一百零三户,三百四十一人。许多农民都忍着心,把拇指那么大的四月薯也挖出来充饥。有些农民在变卖衣物、农具、耕牛。偷窃案件也日有增加。二月份被偷去番薯、衣物的,十天内单算干部知道的就有七户。就是在农业生产合作社里,有些社员为了生活而自找门路,己不听从劳动统一调配了。该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仅抢种计划没有完成,冬种的小麦、椰菜因管理不善,生长得很差,而且有一户社员把原来准备入社的耙也拿去卖了。
展开
目录
序  好文章经得起历史检验
代前言  风起南方
名篇  新的中国,新的广东
回访  除了人民利益  我们没有别的利益
名篇  黄秀珍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
回访  忍痛写批评稿  以名篇悼爱子
名篇  花县割麦事件
回访  没有批评  报纸就没有声音
名篇  毛主席在棠下社
回访  视察一小时  激励半世纪
名篇  周总理和群众在一起
回访  周总理说  你们记者就像蜜蜂
名篇  《随行纪谈》系列报道篇
回访  带“刺”文章成书  竟被诬“大毒草”
名篇  沙坪公社坚决废止“土政策”
回访  捉住“大活鱼”  发岭南改革先声
名篇  马贵公社事件说明了什么?
回访  整版批评报道  力挺农村政策落实
名篇  洲心的启示
回访  肯定生产责任制  农民吃下“定心丸”
名篇  省委召开“李一哲”案件平反大会
回访  “李一哲”案平反  省报大胆配合支持
名篇  一场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辩论
回访  为企业“松绑”呼吁南方日报勇当先锋
名篇  广州供电局撤销“三八”带电作业班
回访  供电局会议上抓出生动典型
名篇  “三菱”万里旅行记
回访  采访充满智慧  时势造就批评之风
名篇  胆从识来
回访  冒险推出报道  引发全国大讨论
名篇  张副主任的“本事”和“花园别墅”
回访  此文一出  无人再敢以权谋房
名篇  林敬谊到本报驻深圳记者站闹事
回访  丑行被揭  竞拆记者站招牌
名篇  耕者有其责  农民穷变富
回访  明是非  力推“包产到户”
名篇  农村茶馆小记
回访  茶馆里“喝出”条好新闻
名篇  上亿斤粮食是怎样损耗的?
回访  头版头条  堵住粮食损耗缺口
名篇  特区人民的喜讯
回访  邓小平为特区“一锤定音”
名篇  “教会了徒弟,养肥了师傅”
回访  联营造就双赢  报道抓住先机
名篇  “长途客车流氓案”系列报道
回访  报道“流氓案”  让正义苏醒
名篇  群众揭发信  挫败了弄权作假者图谋
回访  一篇报道  揪出一个弄权作假者
名篇  五次拍摄小平来粤
回访  一生记忆  小平音容最难忘
名篇  广东厅在沉思
回访  “三板斧”  为两会报道立范本
名篇  再造广东新优势
回访  智者之思  再谋广东新发展
名篇  烈火燃起的思考
回访  勇闯火海  深挖背后新闻
名篇  竞价,掀开你含羞的面纱
回访  对文学与市场的敏锐和先见
名篇  历史的定位:从“小三角”到“大三角”
回访  记录珠三角  一体化发端
名篇  中英街上活雷锋
回访  以情动人  写活人物典型
名篇  注资经营:产权改革的新突破
回访  产权改革  推出“肇庆模式”
名篇  雷州市渔民出海遇难  水产局领导见死不救
回访  有胆有识  敢抓“活老虎”
名篇  妙语连珠说报告
回访  千字短稿  闪耀任老思想火花
名篇  雷州水利局官职大批发
回访  中国式调查  犀利之剑穿透潜规则
名篇  乘坐公车仓皇离险境  携带家眷入住招待所
回访  一身是胆  敢挑广东“毛病”
名篇  我是记者
回访  一张半身照  定义记者精神
名篇  为了一个受伤弟兄
回访  包机救人  感动中国
名篇  质询案告诉我们什么?
回访  人大监督+新闻监督  双剑合璧谁与争锋
名篇  茫茫人海见毒瘤
回访  梁文祥——那位了不起的记者
名篇  再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回访  任老雄文  引发巨震
名篇  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
回访  记录历史  不辱使命
名篇  三上巴别  为爱作证
回访  宣传人物典型  从一场婚礼落笔
名篇  “千里接救中毒女工”系列报道
回访  社会新闻  情系民生成经典
名篇  走马浙江探索广东教育大发展
回访  做新闻  更需专业精神
名篇  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
回访  非典病原之争  不唯上只唯实
名篇  中国第一破产案始末
回访  团队作战  拿下“中国第一案”
名篇  情系南粤万木春
回访  激情不改  只因自豪在胸
名篇  《南方的怀念》小平百年诞辰特刊
回访  纪念小平  南方热土捧深情
名篇  罗东元:知识工人的杰出代表
回访  立意高远写活“知识工人”
名篇  三问北江镉污染
回访  送审稿件也可以写得精彩
名篇  一场虚假诉讼  10年离奇冤情
回访  唤回司法公正  彰显党报权威
名篇  科学发展呼唤“环保拐点”
回访  “环保拐点”论  彰显党报高度
名篇  水下零距离接触“南海I号”
回访  习潜水半年  深海访古船
名篇  广东亟需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回访  热切呼唤思想大解放
名篇  “北边”忏悔引发的新闻
回访  一则报料新闻  炼就一组深度报道
名篇  头版“肖扬仰天大笑”照片
回访  敢发这样的照片就是思想解放
名篇  钩指相约
回访  总理“温情承诺”  记者瞬间抓拍
名篇  生死不离——诗祭5·12
回访  心碎的国悼  “不碎”的版面
名篇  《化危为机看广东》系列述评
回访  当瞭望者  辨析金融危机
名篇  再造珠三角的发展春天
回访  当思想者评析发展大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