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31152
  • 作      者:
    颜纯钧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台湾问题是中国人民——包括大陆地区、台湾地区、港澳地区的中国人,以及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心中永久的痛。<br>    本书供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两岸的报业与新闻、广播与地缘关系、网络与媒介新生态、媒介文化的解构:媒介素养教育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分分合合,若即若离,自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两岸关系的基本状态大抵就是如此。台湾是在长达数百年的大陆移民史和反抗外国侵略与占领的斗争史中逐步确立它的国别身份的。虽然同属于中国,但台湾作为一个省,和大陆其他的省份相比仍然表现出极大的不同。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岛,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治状态等方面,与作为第二大岛的海南岛、作为第三大岛的崇明岛相比,其差异性的方面也显得更大。不管是作为一个省份还是作为一个海岛,台湾和历代中央政权的关系,都没有其他省份和其他海岛来得紧密和亲近。但是,台湾历经数百年的种种变故,却至今仍属于中国,仍留在中国的版图之内,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地位和归属是历史形成的,是任何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所不可能改变的。台湾和大陆有如一对隔海相望的夫妻,虽然名分已定,却总是聚少离多。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海阔也同样难免会出现“皇帝远”的情况。“皇恩”谈不上浩荡,管辖更是力有不逮,得不到保护也就罢了,甚至不时被当作一块肉骨头抛向那些野心勃勃的西方列强。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从历史上看,台湾总是在中国遭遇外侮(不管是整个国家,还是仅在台湾)时,才有强烈的国族意识产生。荷兰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就发生过频繁的、大规模的反抗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其所认同的正是作为汉族人政权的大明王朝。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本地绅士由丘逢甲领衔组成抗日政府,定名为台湾民主国,改元“永清”,同样把归属大陆清王朝当作反对殖民地化的政治目标。①相反的,在隔岸分治的时期,尤其是获得了较稳定的发展之后,台湾的分离主义势力往往就容易抬头。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序论:分合之势、异同之道<br>一、历史发展新趋势<br>二、两岸关系新变化<br>三、两岸关系与两岸媒介<br>第二章  总论:全球文化、中华文化、媒介文化<br>第一节 全球化和两岸关系<br>一、经济的全球化<br>二、全球化时代的文化<br>三、民族文化和两岸关系<br>第二节 两岸关系:从政治到文化<br>一、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br>二、区域文化与文化人格<br>第三节 两岸媒介的文化生态<br>一、媒介和媒介文化<br>二、两岸传媒和传播地理<br>三、媒介文化的比较研究<br>第三章  两岸的报业与新闻<br>第一节 台湾报业生态演变<br>一、“光复”后的短暂蜜月<br>二、“报禁”和报业发展<br>三、“解禁”后的恶性竞争<br>第二节 台湾新闻与台湾政治<br>一、新闻对政治的偏差再现<br>二、政治对新闻的潜在控制<br>第三节 两岸新闻的伦理与法规<br>一、大陆新闻法制现状<br>二、媒介自律——新闻法制的重要补充<br>三、台湾的新闻法制管理<br>四、台湾地区新闻职业道德及建设<br>五、两岸新闻法规与伦理的比较<br>第四节 两岸社会新闻之比较<br>一、社会新闻的外延日益模糊<br>二、中国大陆社会新闻的发展<br>三、台湾社会新闻的演进<br>四、社会新闻的负面倾向<br>五、社会新闻中把关人的缺失<br>第四章  广播与地缘关系<br>第一节 对台广播的历史与现状<br>一、政治对峙时期的对台广播<br>二、和平统一理念和对台广播<br>三、顺应形势、变革发展<br>第二节 两岸广播节目形态比较<br>一、广播节目形态与广播生态<br>二、广播节目形态的发展<br>三、两岸广播节目形态的发展趋势<br>第三节 有声语言传播与政治语境<br>一、对台湾广播的目标受众<br>二、传播语种的定位<br>三、播音主持的风格<br>第五章  电视:从对峙、互渗到合作<br>第一节 胶着的两岸电视<br>一、传播生态的根本改变<br>二、“中转站”和“边界”<br>三、从文艺片起步<br>四、电视剧的交流<br>第二节 两岸的电视新闻报道<br>一、“解禁”后的台湾电视新闻<br>二、戴着“镣铐”起舞<br>三、两岸电视新闻报道的比较<br>第三节 台湾综艺节目及对大陆的影响<br>一、综合多种艺术的节目形态<br>二、综艺节目的灵魂:主持人<br>三、台湾综艺节目的低俗倾向<br>四、两岸交流和发展前景<br>第六章  电影:传播新格局<br>第一节 台湾电影的新浪潮<br>一、在新旧交接点上<br>二、以光影写历史<br>三、新电影的迷思和余波<br>四、两岸电影的比较研究<br>第二节 两岸电影的相互想象<br>一、光复前后的电影传播<br>二、时空隔绝与电影想象<br>三、镜像效果<br>第三节 大中华电影新格局<br>一、两岸电影的早期关系<br>二、破冰时期的传播与交流<br>三、两岸的电影合作<br>第七章  网络与媒介新生态<br>第一节 从技术到媒介<br>一、台湾:高普及率与多元应用<br>二、大陆网媒的快速巨量增长<br>三、两岸网媒生态之比较<br>第二节 编码中的文化取向<br>一、作为网媒基元的编码<br>二、编码的歧路<br>三、编码差异与传播困扰<br>第三节 电子写作与民族美感<br>一、台湾:新媒介挑战旧秩序<br>二、群雄并起的大陆网络文学<br>三、同中有异的两岸网络文风<br>第四节 自媒体的成长<br>一、台湾的轨迹<br>二、大陆之路由<br>三、异中涵同的两岸自媒体<br>第八章  台湾广告及其文化传播<br>第一节 台湾广告与社会变迁<br>一、台湾广告的萌芽<br>二、现代广告的发轫<br>三、台湾广告的成长<br>四、国际集团与台湾新媒体<br>第二节 消费社会和台湾广告<br>一、台湾消费社会的形成<br>二、消费文化与台湾广告<br>三、台湾酒类广告的文化意涵<br>第三节 全球化、区域性和台湾广告<br>一、公司全球化和全球文化认同<br>二、海峡两岸广告的价值观比较<br>三、流行文化和“哈日”现象<br>四、台湾广告和大中华广告的未来<br>第九章  媒介文化的解构:媒介素养教育<br>第一节 从理论到实践:媒介素养及其教育<br>一、从“素养”到“媒介素养”<br>二、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与目标<br>三、基本理念与教育取向<br>第二节 应对“媒介乱象”:台湾媒介素养教育<br>一、产生背景<br>二、学理发展<br>三、本地实践<br>第三节 两岸媒介素养教育比较<br>一、大陆学理的发展与两岸比较<br>二、大陆实践现状与两岸比较<br>第十章  结语:现代性中国与两岸媒介<br>一、媒介与现代经验的形成<br>二、媒介与社会记忆<br>三、媒介与消费主义<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