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嫁接在中国土壤上的西方教育
第一节 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学堂是嫁接在中国土壤上的西式学堂,它于1839年在澳门创办,1842年迁往香港,1850年因经济拮据而关闭。与我国早期西式学堂相比,马礼逊学堂颇具规模,办学时间较长,又有一定影响。以它为典型,可以管窥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香港早期西式学堂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马礼逊教育协会
传教士兴学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已开始。第一位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抵华后,便把设立培养宗教人才的学校作为一项活动计划,但由于当时中国尚处在禁教时期,他便选择邻近中国的南洋马六甲作为基地筹建学校,并于1818年9月创建“英华书院”。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于1830年2月在广州设立了贝满学校(Bridgman Sch001),这所学校规模很小,只有四五名学生,并且举办不久就关闭了。贝满学校影响并不大,但它毕竟开创了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办学的历史。
1834年8月1日,马礼逊在广州病逝,这一消息引起了在华英美传教士和商人的极大反应。在华的英文报刊《中国丛报》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了马礼逊牧师逝世的讣告,并介绍他的生平与事迹。为纪念马礼逊在华从事的基督教传教事业,1835年1月26日,广州、澳门等地的英美传教士和商人倡议成立“马礼逊教育协会”,得到广泛的响应,一场慷慨的认捐活动就此展开,捐资者、出力者颇为踊跃,出现了英美商人出钱、出物,传教士出人、出力的场面。从1835年1月26日至2月24日,已有22人在倡议书上签名,很快便筹集了4860英镑捐款。倡议书指出:“为把马礼逊博士开创的事业继续推进,我们建议,以马礼逊博士毕生奋斗的目标为本会的宗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