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中华复兴时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主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3045
  • 作      者:
    贺雄飞主编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章诒和 黎鸣 王文元 李建军 周非 贺雄飞五位著名学者对《中国不高兴》联手说不,探寻中国兴衰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一帮具有民粹主义情结的“老愤青”为了迎合许多愚昧的老百姓而再次炮制出《中国不高兴》这样的“精神鸦片”时,再次激发了中国人虚伪的自大狂心理。正如一位中国学者所言,《中国不高兴》推销的是一种病态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形式虽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健康的和病态的。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病态的民族主义则常常自恋及排他,具有“暴发户心态”,妄想充当世界的领袖,缺乏一种真正自信、包容和博爱的能力,是一种变态的流行“病毒”。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掌勺者私分大锅饭”的既得利益者和操控股价房市的“幕后黑手”,当大多数人还看不起病、孩子还上不起学时,中国的市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挥金如土、狡兔三“窟”、天天有饭局、夜夜上歌厅,一言九鼎的某些腐败分子,当天灾多发、矿难频发、疫情滥发,许多老百姓求告无门时,中国的农民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一大堆帮忙、帮闲文人和艺术掮客,当他们合伙炮制着妄想使人“变成一头快乐的猪”的一个又一个娱乐大片和“一句顶一万句”的伪劣之作时,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真正高兴的是那些“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某些法官和律师,而当大多数人被野蛮拆迁逼得走投无路而只能进监狱或打官司,但仍然遥遥无期或面临“躲猫猫”的危险时,许多“杨三姐”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周非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号称是“炎黄子孙”,关于黄帝的传说,有一件事是讲黄帝的修炼。
  讲黄帝的修炼成仙,其实是讲黄帝个人生命的结局,连《史记》都说他登天成了仙,这可能是人们对他的一种美好祝愿,所谓“万岁”、“万寿无疆”、“永远活在我们心间”的意思。但汉代的方士就用这个故事大做文章,还鼓动汉武帝去学习。
  追寻长寿是人们的愿望之一,最长的寿就是不死,如果长寿而又能行动自由,则是人们最热望不已的事了,连汉武帝想到这个境界,都感叹地说要用皇权去交换。只可惜,这玩艺不是可以买卖来的。据道家理论,是修炼来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静修,要修到没有七情六欲的境界;另一个是吃药,这药是专门炼出来的,叫“丹”。但从逻辑上讲,如果没有七情六欲才能成仙,那么,没有七情六欲的人,就没有“成仙欲”了,还要成仙干什么呢?所以,真正摒弃七情六欲而修炼成仙的人,是很少的。倒是清心寡欲有利于健康,从而延长寿命,但寿命延长意义又何在呢?从哲学意义上讲,肉体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人欲望、情感驱使的一个外壳。长寿不是目的,有为才是目的。清心寡欲,就得无为;而无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所以,炼丹的人很多,只要能买得起水银、架得起炉子的富贵者,都能炼丹。但吃药这个事,是讲实证的,就像中医里说的“验方”。可惜,在人们生活中,我们从来没见过一例“临床试验”的成功者。于是,后来就没有太多的人相信了。
  关于黄帝的传说,另一件事是讲黄帝的谱系。
  在从尧舜到秦朝为止的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奇怪的现象:即所有的帝王,追根溯源,都是黄帝的后代。
  但我对这一点尤其怀疑。我想,这不过是后来的帝王在抬高自己的出身而已。就像有的帝王说他是某某神的儿子、或者说是某某星宿下凡、或者出生时发生了何等惊天动地的天象一样,是不太能令人相信的。
  我们今天都说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后代,这是文化意义上的用语
  (而不是遗传学上的,也不是伦理学上的意义)。但黄帝不搞家天下,而是“联邦制”,而且没有世袭制;黄帝特别重科学技术,亲自主持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黄帝对生命非常重视,讲养生之道;黄帝的官制里,任人唯贤;黄帝的治国思想中,是政教分开。这些中华文化好的源头,到后来还剩多少呢?
  我们的文明之源,一点也不比西方差啊!
  把丧失的东西找回来,发扬光大,是为复兴。那么,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这个源头精神开始?!
  中国文治的理想描述:《周礼》
  文治即礼治。中国历史从其幼年期,即有了十分完备的行为规范,让每个人规规矩矩地做人——这就是《周礼》。如果周礼是实有其事,则中国历史在这里就出毛病了;如果周礼是后人杜撰的,则中国理想的社会秩序就有问题了。中西方文化发展脉络正是从这里开始产生分野的!
  当古希腊斯巴达人正在崇尚英雄主义的时候,中国却进入了一个文治时代。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重大分野,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早熟!
  中国的文治,秉承了“敬天”的原始宗教思想,以“人法天”(仿效大自然)的方式,制定了人世间的秩序,后人将这套成文的东西,称为“礼”,因其产生于周朝,故名周礼。
  历史的转折点是“文王演周易”。因为在商朝,人们是“信天”的,凡事要卜卦,文王将一些卦辞进行了归类整理,给“推测天意”指了一条道。周公正是在《周易》的思想基础上,制定了“礼乐”。
  但周礼是不完善的,至少大部分内容失传了。后来传下来的一部非常完整的关于“礼”的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应该是经过自春秋到汉初许多人加工而成的。但这本《周礼》,对后来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它是中国帝王统治时代统治者关于统治制度的最完美、最理想化的标准。
  因此,我们不必拘泥于此书是否为周公所作、此制度是否在西周完全推行,而是要分析这本被后世知识分子们所推崇的“理想国”政治制度的实质。
  《周礼》的思想,就是按大自然的秩序约定人间制度,并称之为“天意”,天子是天意的代表,像太阳一样,是万物之源。世间的尊卑高下,如同山川一样,是不可以改变的,每个人要各就各位。如何能解决人的过分的欲望呢?就是通过仪礼来规范言行、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
  三礼——制度、仪礼、音乐——的意义和作用大体如此。
  其实,过早制定了这些理想化的制度,注定它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它的思想基础是原始的,所以,也是幼稚的,故而注定今后永远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是早熟。
  孔子把那个时代称为小康社会,以对称于更为理想的大同社会。但大同社会不需要治理,是顺天而成的;小康社会是人治的,人治的办法是“礼乐”。他对小康社会的描写是:“郁郁乎文哉!”
  中国古文很有意思,其中“文”通“纹”,有粉饰的意思。那么,是孔子粉饰了那个时代呢,还是那个时代用的“礼乐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粉饰呢?我们在分析了“礼”的内容后,就会一目了然。
  我们姑且称这个时代为文治时代。
  周武王名姬发,是周文王的二子。周文王的长子被害死了。文王死后,姬发继位,他继承文王遗志,数会诸侯,并在非常有智谋的姜太公(姜子牙,又名吕望)帮助下,攻克了商的首都朝歌,使得商纣王自焚而死。最后,周武王被拥戴为天子,即统治了天下,史称周朝。
  周朝不再像商朝那样事事请示“天”了,而是按《易经》的办法,有条理地治理天下。这个条理或者叫规矩,有个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名字——“礼”。因为这个“礼”制于周代,所以又称做周礼。而主持制定这个“礼”的人,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受到无限推崇的周公。
  “礼”分为三个部分:礼仪、官制和乐礼。“礼仪”直接称礼,或“周礼”,今天的人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礼”;“官制”称为官礼,或周官;乐礼又称“乐”或周乐。按孔子的说法,儒学思想的精义,就是周礼(狭义的)。春秋时,“礼乐崩坏”,孔子要克己复礼,就是要恢复这个“周礼”。两千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其全部理解,亦在成熟于周朝(一般说是周公所订立) 的“礼乐”。然而,中国文化史却与中国所有的儒生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周礼和周乐失传!——周礼(礼仪)是部分地失传,乐则全部地失传。“六经”变成五经,因为没有《乐》,六艺之“乐”,也只能让人去想象;而《周礼》关于礼的主要内容也皆丧失。
  但“丧失”对有些人来说,却是一件大好事,给他们许多可乘之机。
  这里,先插叙一个小故事:北宋大文豪苏轼考进士时,遇到的考试题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是一篇议论文,要阐述的道理是:“圣人爱人——用刑尽量地轻、奖赏尽量地厚。”为了证明这一观点,苏才子引经据典,说了这样的一个“典故”:尧的时候,执法官皋陶大人要定一个人的死罪,在朝堂之上,皋陶说“判处死刑”,尧说:“恕他不死!”皋陶说了三次,尧也说了三次。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畏惧皋陶执法如山,而又都欢欣于尧用刑的宽容。这篇文章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副主考官梅尧臣一致好评,认为是所有考生文章里写得最好的一篇。但饱读经典的梅尧臣,却不知道苏才子说的这个故事,出于哪部经典或史书,于是,就去问学问更高的欧阳修。结果欧阳修也不知道,但他们一点也没怀疑是苏轼用错了典或干脆就是瞎编的,只是一个劲地说:一定是我们偶尔忘了!——最后,苏轼高中第二名,自己向梅尧臣坦白说:“编的,说故事何必要出处!”这是大才子向经典开的一次大玩笑。其实,有没有经典,有什么关系呢?按苏东坡的意思,如果尧是孔子说的那样爱民的人的话,他做这样的事也是理所当然的。所以,结果是“公(指梅尧臣们)赏其豪迈”,就是说,梅尧臣很赏识他的豪迈之气。其实,苏轼还可以作深一步的思考:五经未必没有被孔子们想当然地编写!
  没有办法!——我们没办法更多地对周礼进行具体的描述。其大致情形,只能按经孔子编改过的《周礼》幸存的一部分以及孔子对学生们所说的一些话来进行了解了。
  周礼的制定人周公,名叫姬旦,他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因为最初被封在周地(就是周人打天下时的根据地),所以人称周公。周公貌不惊人,而且还有点身体上的缺陷,是个驼背;但是他非常贤能,先后辅佐过父亲文王、哥哥武王、侄子成王,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历史的正动与逆动/周非
黄帝的谱系及黄帝的文化精神
中国文治的理想描述:《周礼》
“官本位”是如何形成的
礼乐崩坏于“失信”
变通术:用“智”来修补“德”
中国文化最大的成果:智谋
知识分子蜕变为谋士
中国传统价值核心之最高体现者:大一统
《史记》的意义
科举制:知识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彻底沦亡
文字狱:消灭文化异己
第二部分 中华文化的精髓究竟是什么/王文元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
传统是中国人的生命线
从王守仁与小偷的对话说起
西方的伊旬园情结与东方的居尘出尘
儒释道乃是“和为美”之产物
中国在学术上从来没有独尊过儒术
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伟人
嵇康的“七不堪”
可爱的迷信
中国在哪些方面世界第一
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国学
应该恢复哪些旧制
第三部分 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真实位置/黎鸣
为什么中国文明的合力等于零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真实“位置”
中国教育的大败局
中国人为什么成了历史永远的“囚徒”
为什么中国文人最容易变成伪君子
孔夫子,宣教愚昧的“先师”
孔夫子及其儒家的“五毒四柔”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给思想和言论定罪的人
《易经》是严重伤害中国人大脑的“害经”
上帝与孔子
第四部分 文学因何而伟大/李建军 章诒和
拔根状态下的文学景观
当代小说最缺什么
接近堕落的扯淡
文学上的法西斯主义
我们的文学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图腾
要把真经度与人
庸碌鄙俗的下山路
告密——谁把聂绀弩送进了监狱
卧底——他进了章家大门
第五部分  中国向何处去/贺雄飞
夏日荷花的沉思
黄河边上的中国
野蛮的物质主义时代
犹太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
犹太文化与和谐社会
犹太人的改革思维与科学发展观
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预测中国经济
中国向何处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