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91704
  • 作      者:
    严明主编
  • 出 版 社 :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无复本可借
收藏
作者简介
  严明,教授,15岁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被授予黑龙江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被授予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硕士。
    严明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双语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主要著作《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导论》、《文化视听》、《国际商务沟通》、《法律英语》等。
内容介绍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国语学院在多年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本文根植于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鼠极舆针对性的进行了解决问题的尝试,通过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形成了富于指导性的理论体系。《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既具有理论研究的参考性,又有自主学习的指导性。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文化与交际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日益成熟,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无论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在拥有古老文化底蕴的东方世界,甚至是在人迹罕至的原始部落和极地雪域,跨文化交际正随着人类永不疲倦的脚步迈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文明,形成了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给我们的交流带来新奇的感受,同时也挑战着人类对巨大文化差异的耐受性,宗教、社会规范、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往往使我们对跨文化交际望而却步。随着外语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语言已经不是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人们对于不同文化模式和文化传统的不理解和不接受。为更好地理解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本章主要探讨文化与交际的内涵、特点以及关系。
  1.1 文化
  很多人文学科涉及文化方面的研究,如人类学、社会学、哲学、语言学等,专门研究人类文化现象的学科是文化学。“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学是研究文化现象或文化体系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文化各个层面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以及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从这种综合考察中,揭示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发现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共同本质与普遍规律。文化学的研究成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以及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解文化的本质要了解文化的定义、特点、分类等基本内涵。
目录
第一章 文化与交际
1.1 文化
1.1.1 文化的定义
1.1.2 文化的特征
1.1.3 文化的分类
1.2 交际
1.2.1 交际及其构成因素
1.2.2 交际的特征
1.2.3 文化对交际的影响
1.3 跨文化交际学
1.3.1 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1.3.2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
1.3.3 跨文化交际学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4 跨文化交际研究视角
1.4 小结

第二章 语言与非言语交际
2.1 语言
2.1.1 语言的定义
2.1.2 语言的特征
2.1.3 语言的功能
2.1.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1.5 文化视野下的翻译难题
2.2 非言语交际
2.2.1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
2.2.2 非言语交际的功能
2.2.3 非言语交际的构成要素
2.2.4 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
2.3 小结

第三章 文化理论
3.1 文化冰山模式
3.2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理论
3.3 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3.3.1 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特点
3.3.2 会话准则
3.4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
3.4.1 权力距离
3.4.2 不确定性规避
3.4.3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
3.4.4 时间取向
3.5 Kluckhohn与Strodtbeck的价值观取向
3.5.1 人性取向
3.5.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
3.5.3 时间取向
3.5.4 活动取向
3.5.5 关系取向
3.6 霍尔的文化行为构成
3.6.1 快信息和慢信息
3.6.2 领土
3.6.3 个人空间
3.6.4 多维度时间取向和单维度时间取向
3.7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
3.7.1 情感与情感中立
3.7.2 特殊性与普遍性
3.7.3 扩散性与专一性
3.7.4 品质与成就
3.7.5 集体取向与自我取向
3.8 雅克德莫根和马奎斯莫兹关于文化的讨论
3.9 小结

第四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
4.1 意义协调理论
4.1.1 意义协调理论的前提假设
4.1.2 意义协调理论的应用
4.1.3 意义协调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2 言语代码理论
4.2.1 言语代码理论的前提假设
4.2.2 言语代码理论的应用
4.2.3 言语代码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3 面子-协商理论
4.3.1 面子-协商理论的前提假设
4.3.2 面子-协商理论的应用
4.3.3 面子-协商理论的批评与总结
4.4 谈话制约理论
4.4.1 谈话制约理论的内容
4.4.2 谈话制约理论的应用
4.4.3 谈话制约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5 期望违背理论
4.5.1 期望违背理论的假设
4.5.2 期望违背理论的应用
4.5.3 期望违背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6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4.6.1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
4.6.2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应用
4.6.3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7 交际适应理论
4.7.1 交际适应理论的内容
4.7.2 交际适应理论的假设
4.7.3 交际适应理论的应用
4.7.4 交际适应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8 跨文化调适理论
4.8.1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内容
4.8.2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前提假设
4.8.3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应用
4.8.4 跨文化调适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9 文化身份理论
4.9.1 文化身份理论的假设
4.9.2 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
4.9.3 文化身份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0 身份协商理论
4.10.1 身份协商理论的假设
4.10.2 身份协商理论的应用
4.10.3 身份协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1 身份管理理论
4.11.1 身份管理理论的来源
4.11.2 身份管理理论的内容
4.11.3 身份管理理论的假设
4.11.4 身份管理理论的应用
4.11.5 身份管理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2 共文化理论/文化共存理论
4.12.1 共文化要素
4.12.2 共文化理论的前提假设
4.12.3 共文化理论的应用
4.12.4 共文化理论的批评和总结
4.13 小结

第五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
5.1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5.1.1 社会文化身份
5.1.2 心理因素
5.1.3 环境因素
5.2 国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
5.2.1 Yong Yun Ki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5.2.2 Brian Spitz berg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5.2.3 Judith Martin与Thomas Nakayama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理论
5.2.4 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小结
5.3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5.3.1 国内研究现状
5.3.2 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5.4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5.4.1 认识自我
5.4.2 考虑物理环境因素和人际环境因素
……
第六章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第七章 文化教学课堂活动
第八章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第九章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参考书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