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雅明与视觉文化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年发表,原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是本雅明旨在描述“用于艺术政治中革命需要”的一种艺术理论,是本雅明迄今被引用最多的文章之一。有人认为他在哲学、艺术评论、文化研究和媒体研究方面的不朽声誉主要是由于这篇奠基之作。文中,本雅明提出了“光晕”的概念,指人们在独特的艺术品面前经验的那种敬畏感。按本雅明所说,“光晕”并非客体内在固有的,而是外在属性,包括艺术品的所有者、严格的展览、真实性或文化价值等。因此,光晕表明艺术与原始的、封建的或资产阶级权力结构的传统联系,进而表示它与宗教或世俗仪式的联系。随着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比如影片的大量复制,使艺术体验从地点和仪式中解脱出来,面向大众的注视和控制,从而导致了光晕的破灭。“技术复制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仪式的寄生依存中解放出来了。”本雅明进一步指出,光晕的消逝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艺术现在不再以仪式为基础,而开始依赖于政治,因此有利于文化客体的民主化,开展艺术批评,并针对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化而开展艺术的政治化,并将此规定为共产主义的目标。
艺术品的复制导致艺术失去了传统的仪式意义,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所说的光晕就是艺术的本真或真实性,即艺术品由其独特性而获得的审美价值。在复制时代之前,艺术品具有这种审美价值是因为它是唯一的真品。艺术品的仪式价值在于它的距离感。这里的距离当然不仅指地理上的距离,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更重要的指艺术品超越纯粹物质性的一种意义,只存在于哲学或精神层面的一种意义,这是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品的真正的仪式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