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文化互补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26854
  • 作      者:
    于民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于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赴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大学习,同年底参军入津。先后在天津卫戌纠察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和志愿军二十兵团通信处任职,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后在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做宗白华先生助手。1961年参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的编写,负责《中国古代美学史资料选》的编选。个人著作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以及《世纪末中国气功潮》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西文化互补论》研讨的是中国最博大、最具魅力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和“气”的人文价值。
    于民教授紧紧把握住中西思维的根本不同,准确地将通往气的思维称作“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阐明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向内的反观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践行,而与西方着重向外观察和实验的认识方式相并立。他的贡献更在于通过大胆而翔实的论证,明白确立中国对气的认识偏向使用右脑为“体验科学”,西方对物质的认识偏向使用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平行互补的两种科学,两种文化。而且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类的进步和命运各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为什么走中西文化的互补之路才能挽救当前人类面临的社会与生存危机?这就不能不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谈起。如果二者相同或均无所偏,又何谈互补?
    与中国重德重和为核心的心性文化不同,西方则是以重智重分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前者缺乏的是智与分,后者缺乏的是德与和。
    而中西文化之所以不同而各有所重,则来自不同的科学探索。即中国的心性文化来自它独特的身心实践的“气”的体验科学,西方发达的物质文化则来自人类所共有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实验科学。
    明源以知流,只有认清了实验科学与体验科学产生与发展的不同,特别是“气”的体验科学形成的特殊性,和实验科学于现当代“由实入虚”的发展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两种科学由过去的对立到今日走向互补,那人们对两种思维文化由对立走向相互吸收,以及只有吸取东方心性文化的营养才能挽救现代西方物质文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机,也就自然看得清晰了。
    否则,如果连中国身心实践的认识方式都不承认为科学探索,而将“气”的思想说成落后、迷信、不科学、伪科学,那还有什么必要进行中西文化之比较,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又何谈只有中国重德重和的心性文化才能对西方物质文化中的缺“德”少“和”进行补充,以挽救当今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
    为此,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就将两种科学的产生作为首章,随后再对中西思维的不同进行深入地比较,最终论述两种科学、两种思维文化的由对立到互补相融。
    ……
展开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谈到两种科学的产生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  百多年中西思维比较进程的概述
第三节  中西思维比较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第四节  投身于两种科学交会的洪流,才能感受到那“大时代”的脉搏
第五节  从人类思维分合的全过程中探寻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
第六节  人类生存中作与息的不同需要导致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第七节  两种科学产生的主体依据--与不同时空相对应的人的左右脑的不同功能
第八节  中国从远古就走出了一条集两种科学于一身的独特之路
第九节  明确人类思维两源,认识两者之优缺

第二章  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体现之一:西方人重物,中国人重心
第一节  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诸范畴中的基本范畴
第二节  西方重物,走上一条由物--私欲--对立--斗争之路
第三节  中国重心,走的是由心--公、善--互爱--和谐之路
第四节  当代脑科学开始为中西的“物”或“心”的一偏认识进行实证
第五节  心与物的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第三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二:西方人重“物”则尚“实”,中国人重“心”则贵“虚”
第一节  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第二节  虚--与体验科学功能态下的特殊感识密切相关
第三节  “实”出自“虚”,“内视”(非常规感识)高于“外视”(常规感识)
第四节  实虚统一,贯穿人体
第五节  实与虚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
第六节  实虚范畴的出现在认识史上的影响
第七节  实虚关系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三:西方人重物则分,中国人重心则合
第一节  分,分出了实验科学;合,合出了体验科学
第二节  “分”的哲学是斗争哲学,“合”的哲学是和谐哲学
第三节  天人之分合--最大的分与合
第四节  身心之合--最基本的分与合
第五节  身心之分在西方医学上有着突出的反映
第六节  身心合一的观点在中国养生、医疗上得到充分体现
第七节  分合的不同认识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四:“子”论与“气”论的对立
第一节  分中得“子”,合中得“气”
第二节  懂得“气”才能进一步懂得生命,懂得感觉与思维
第三节  一个借助推理,一个全赖感悟
第四节  从“子”与“气”的对立到“子”、“气”的
第五节  “子”与“气”的对立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中西思维文化不同的主要体现之五:西方重智与中国重德
第一节  西方人重在做事则尚智,中国人重在做人则尚德
第二节  西方人因何尚智-一在于单一实验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人因何独具人类最高道德观念--在于“气”的体验科学的独特存在
第四节  德与智由对立走向统一
第五节  物质文化与心性文化

第七章  从两种科学的由对立走向互补看中西文化的相融
第一节  实验科学“由实入虚”带来认识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节  西方实验科学家向东方求道
第三节  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一--脑科学
第四节  实验科学“由实入虚”的急先锋之二--信息科学
第五节  两种科学走向互补的西方代表作--《物理学之“道”》
第六节  “新的能量信息技术”在20世纪末突然向全世界公开亮相
第七节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和他提出的“东方的科学革命”
第八节  两种科学的走向互补导致中西文化的相融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