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950208
  • 作      者:
    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著
  • 出 版 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当前,次贷危机的阴霾仍未消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如何发展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br>     本书中,课题组紧密跟踪近一年来次贷危机发展演化的过程,把握主线和关键,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资料清晰刻画出次贷危机不断升级发展的轨迹与路径,并融合吸纳各方观点,结合自身的专业分析,形成了对于次贷危机演化和发展的原因、方向和程度的一系列独到判断,提出了诸多有关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刻见解,具有很强的参考性与启发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次贷危机周年祭<br>    第一节 初现端倪<br>    一、新世纪的惊雷<br>    一般“埋地雷”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把雷埋下去,只炸别人,不炸自己。然而事实却是,一旦地雷埋下去,到底炸到谁就说不准了。金融市场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市场,从事这些高风险交易的人,如同战争中的埋雷兵,不断地在市场中埋下各种各样的地雷,以致到最后,自己都忘了自己的地雷究竟埋在什么地方。在这个“雷区”中赚钱,不知道哪天,自己就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br>    一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危机就这样悄然来临。2007年3月13日,当人们正在迎接春天的时刻,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却传来了一则“惊雷”。美国抵押界的大玩家,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银行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宣布:公司从此不再发放新贷款。由于没有现金付给摩根士丹利、花旗和高盛等债权人,目前公司已收到上述债权人的催债致函。受此消息影响,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价短期内跌至87美分,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迅速停牌,企业濒临破产。4月2日,由于高额流动性债务难以偿还,新世纪金融公司向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4月27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对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实行摘牌处理。事实上,在此“大雷”爆炸之前,已经有一些“小雷”陆续爆发:2007年3月5日,新世纪金融公司遭遇了“黑色星期一”,股价暴跌68.87%;3月8日,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贷款银行已拒绝为它提供周转资金,公司已无资金偿还债权人,当日,其股价再跌48.29%。<br>    繁华与喧嚣终成昨日记忆。曾几何时,新世纪金融公司的员工还沉浸在各种奢侈的享受之中,那歌舞升平的场景同现在冷清的办公楼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沧桑巨变,未免来得太快了一些……<br>    (一)逝去的美好<br>    42岁的艾尔塞德在新世纪金融公司供职长达9年之久。这9年恰逢美国次级房贷市场的“黄金时代”,正如20世纪80年代杠杆收购成就了华尔街银行家“宇宙主宰”的名声,或是90年代互联网泡沫让20多岁的程序员摇身一变成了亿万富翁一样,21世纪次级抵押贷款爆炸式发展成就了抵押贷款银行家和经纪人的一夜暴富。“你无法想象我们赚了多少钱,而且我们根本用不着做什么,只要每天去办公室露个面就行。”如今,艾尔塞德这样感慨而悲伤地回忆那段逝去的美好时光。<br>    新世纪金融公司成立于1995年,由三位从事多年抵押贷款的专家组建,公司成立初期的资本金来自风险投资基金。成立之初,它只是一家位于加州的小银行,致力于为那些被综合性大银行拒之门外的信用水平较低的申请人提供高利率的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1996年,公司放出第一笔贷款,当年的贷款总额为3.6亿美元。1997年,新世纪金融公司在纳斯达克(NAS—DAQ)上市,并创造了自1997年6月上市以来公司股票年均回报率达到25%的成长奇迹,曾被誉为抵押贷款市场中的耀眼新星,在《财富》杂志评比的100家增长最快的公司中,排名在第12位。2004年12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股价曾创下每股66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截至2005年,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贷款额已上升到560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银行,并在《华尔街日报》最佳业绩表现公司“先锋榜”(Top Guns List)上名列第三。<br>    (二)刀尖上跳舞<br>    这是一位名叫希勒里(Hillery)老人的经历,也是新世纪金融公司的业务运作方式的典型案例。希勒里老人有一套房子,每月还贷款952美元,对她来说已属不易。但新世纪金融公司的营销员打电话劝说她接受新世纪金融公司提供的“老年人贷款计划”,对现有抵押贷款进行再融资。这种贷款最诱人的条件是前几年不需支付任何费用,而事实却是当这位老人拿到33万美元浮动利率贷款后,每月要支付2 200美元的月供。2006年12月,希勒里未能按期付月供,她收到了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的收房通知。希勒里无奈聘请了律师。律师经与新世纪金融公司协商,该公司答应退还费用并提前取消贷款,但前提条件是老人必须找到可提供新贷款的公司。希勒里的律师对新世纪金融公司如此不负责任的做法非常气愤,更令他不解的是作为全美第二大抵押贷款专业公司,一份收入栏空白的贷款申请竟然也通过了各部门的审批。<br>    在美国,像新世纪这类的金融公司只能放贷款,不能吸收存款,最具特色的业务是向那些低收入、个人信誉等级低、不符合一般贷款条件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贷款。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公司承诺对客户有关贷款申请,在12秒内予以答复,这开创了抵押贷款行业内的先河。为了讲求效率,追求业务增长,公司不惜降低贷款标准。新世纪金融公司除了利用分支机构、网络和客户服务呼叫中心(Call Center)外,营销客户更主要的手段是利用独立的抵押贷款经纪商。这些经纪商通常是规模很小的公司,经纪人出去寻找客户,向其介绍可提供的各类贷款,收取贷款初始处理费。拉客户就如拉壮丁,在市场一片火热的形势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公司的主要战略目标。但与此同时,新世纪金融公司也失去了对客户资料审查的控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盲目追求数量,甚至不要贷款评估材料。过分依赖独立经纪人给一些缺少职业道德的营销人员提供了造假的机会,虚报贷款申请人收入和房屋估值的事情频频发生。弄虚作假的结果是一些借款者连第一笔还款都有困难,违约案件因此不断攀升。<br>    (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br>    新世纪金融公司之所以能争得更多的份额主要靠的是效率和便利,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方面。事实上,新世纪金融公司在向信用差和负债占收入比率高的客户提供贷款这一方面走得太远了。新世纪金融公司在金融机构和华尔街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的强大支持下,为了追求利润增长,在房屋市场一片大好时放松了风险控制,在争得市场的同时,最终也为自己酿下了苦果。截至2007年1月,新世纪金融公司共发放贷款42亿美元,其中81%是次级抵押贷款。随着还款违约率的上升,不良率也越来越增加,融资方面逐渐出现了问题,公司难以驾驭,在公司风险防范方面出现的大漏洞,最终使该公司从兴旺走向衰败。2007年3月初,新世纪金融公司被监管当局宣布成为两起犯罪调查的对象。负责公司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调查后它对该公司能否继续经营的能力表示了怀疑。公司股价闻讯后大跌,公司只好宣布不再接受新的次级贷款申请。<br>    在新世纪金融公司兴衰的背后,也能反映出华尔街的经纪公司和避险基金在资金方面对次级贷款公司的支撑。这些公司,通过收购贷款并进行证券化运作,将次级债出售给全球投资者。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业务增长同华尔街的巧妙运作密不可分,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是过分依赖华尔街的。2006年,美国的银行和华尔街的证券公司,仅从承销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方面的手续费收入就高达26亿美元,这比2001年增长了一倍,同时,这些机构还为新世纪金融公司这类机构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短期信贷资金支持,维持其增长。在火暴的房市带动下,房屋价格直线上升。2005年,美国房价升到了27年来的新高,次级抵押贷款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2006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贷款余额达到6 000亿美元,占全部抵押贷款市场的20%,而2001年只占5%。新世纪金融公司2006年共发放516亿美元次级抵押贷款,被《华尔街日报》列为年度表现最佳的公司之一。然而,好景不长,再好的市场也是有周期的。在市场好时,那些还款有问题的借款人可以迅速将房子卖掉,除还款外还可赚一笔钱;或者采取条件较优惠的再次贷款的方式,也不至于资金断链。当市场条件恶化时,大量的潜在问题则浮出水面。可以说,证券化成就了新世纪金融公司的专业化道路,但快速拓展的风险边界与不彻底的风险转移却最终将公司引上了毁灭之路。   <br>    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公布后,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主席克利斯多夫?多德(Christopher J.Dodd)发表声明称:“新世纪的破产再次昭示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的深度与广度。我希望新世纪的境遇能够向联邦监管当局和住房金融业的其他参与者传递一个信号:你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务必不要再让更多的美国人丧失自己的住房。”美联储理事苏姗?拜尔斯(Susan Bies)也表示,次级抵押贷款行业的困境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除新世纪金融公司外,目前美国已上市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股价几乎都是直线下跌,一些设立了次级抵押贷款部门的银行的股价也在不断走低。<br>    尽管如此,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爱德华?拉扎尔(Edward Lazear)却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他甚至不愿意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波动称为“问题”,而宁愿用“改变”或者“有序地调整”来形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状况不会蔓延到经济的其他部分,我们对此采取了认真地监控。”拉扎尔表示,优质贷款的违约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改变是健康的,“过去一些可以发放的贷款,现在不会发放了”。<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危机演化篇<br>    第一章 次贷危机周年祭<br>    第一节 初现端倪<br>    一、新世纪的惊雷<br>    二、贝尔斯登旗下基金:创造性地毁灭自己<br>    三、风生水起<br>    第二节 全球蔓延——次贷多米诺<br>    一、主要事件<br>    二、应对举措<br>    三、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r>    第三节 次贷危机结束了吗<br>    一、股票市场率先反弹——“抄底”资金蠢蠢欲动<br>    二、令人鼓舞的数据——“离危机结束更近了”<br>    三、真的过去了吗?——贝尔斯登的暗号<br>    本章小结<br>    第二章 次贷演化:“两房”危机与金融市场异动<br>    第一节 “两房”危机始末<br>    一、“两房”简介<br>    二、次贷危机中“两房”面临的挑战<br>    三、“两房”危机剧烈爆发<br>    第二节 伴随“两房”危机的金融市场异动<br>    一、金融市场异动的内容<br>    二、金融市场异动的特征<br>    三、金融市场异动的成因<br>    第三节 “两房”危机与市场异动的预示性<br>    一、“两房”危机伴随市场异动中的疑点及其解析<br>    二、“两房”危机伴随多市场异动的预示性<br>    本章小结<br>    第三章 次贷危机:急速恶化<br>    第一节 华尔街的噩梦<br>    一、雷曼兄弟:债券之王债下亡<br>    二、美林:闪电交易下的幸存者<br>    三、AIG:太大而不能倒下的又一范例<br>    四、危机急速升级后的连锁反应<br>    第二节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br>    一、系统风险下的国际动荡<br>    二、难以还转的经济下行趋势<br>    三、大宗商品市场泡沫破裂<br>    第三节 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br>    一、全球股市黑色一周<br>    二、投资银行市值大幅缩水<br>    三、美元逆势走强<br>    第四节 投资银行自掘“坟墓”连累实体经济<br>    一、大型投资银行模式不复存在<br>    二、金融危机可能转化为经济危机<br>    本章小结<br>    第二篇 比较分析篇<br>    第四章 次贷风波向纵深迅速升级为危机探因<br>    第一节 次贷产品违约风险骤增拉响了风波的警报<br>    一、次贷产品的高风险特征<br>    二、次贷市场的加速扩张加剧了其脆弱性<br>    三、宏观经济环境变动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考验<br>    四、市场评价机制失效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破坏力<br>    第二节 从风波到危机的升级:风险在传导中的强化与演变<br>    一、证券化等金融技术没能分散风险,反而成为风险传导的链条<br>    二、巨型金融机构折戟,风险连带者范围不断扩大<br>    三、宏观政策层贻误“救市”时机,政府“风险隔离”机制失效<br>    四、市场恐慌情绪对风波升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br>    第三节 从美国到全球的蔓延:蝴蝶效应引发全球风险共振<br>    一、投资者资产配置行为引发各国金融市场动荡<br>    二、次贷危机通过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传导至全世界<br>    本章小结<br>    第五章 危机救助政策全面探析<br>    第一节 危机救助政策的内容和特征<br>    一、美国危机救助政策的内容<br>    二、其他主要经济体危机救助政策的内容<br>    三、国际机构危机救助政策的内容<br>    四、危机救助政策特征<br>    第二节 危机救助政策的效果<br>    一、救助政策对市场信心的影响<br>    二、救助政策对信贷紧缩的影响<br>    三、救助政策对商业票据市场的影响<br>    四、救助政策对股市的影响<br>    第三节 危机救助政策的未来成败<br>    一、政策救助的“黑天鹅现象”及其解释<br>    二、危机救助政策的未来影响<br>    三、奥巴马新政及其影响<br>    本章小结<br>    第六章 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中前行<br>    第一节 美国银行业遭遇次贷危机重创<br>    一、资产质量明显下降<br>    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br>    三、盈利水平下降<br>    四、股价大幅下跌<br>    五、破产银行数量增多<br>    第二节 摇摇欲坠的花旗帝国<br>    一、整体经营状况下降<br>    二、2007年花旗集团盈利结构分析<br>    三、2008年花旗集团盈利结构分析<br>    四、花旗帝国陷入危机:被迫连续出台应对措施<br>    五、花旗帝国陷入危机:深层剖析<br>    第三节 在金融海啸中站稳脚跟的摩根大通银行<br>    一、摩根大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整体表现良好<br>    二、摩根大通银行2008财年盈利状况分析<br>    三、摩根大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的启示和教训<br>    第四节 美国银行业:在危机中前行<br>    一、美国银行业未来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br>    二、次贷危机将对未来美国银行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br>    第五节 危机中的经验与启示<br>    一、综合化并不能使银行避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将是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br>    二、金融危机的跨界传染将拖累银行多种业务,但零售业务仍具有利润“稳定器”的作用<br>    三、业务区域多元化尤其是新兴市场业务的发展在抵御危机冲击方面的作用得以凸显<br>    四、谨慎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抵御金融危机的袭击<br>    本章小结<br>    第七章 金融海啸重创欧洲银行业<br>    第一节 欧洲金融危机全景透视<br>    一、英国:住房及银行危机双重冲击下的发达经济体<br>    二、冰岛:拥有庞大银行体系小国的代表<br>    三、匈牙利:拥有大规模外债,中东欧国家的典型<br>    四、波罗的海三小国:北欧银行业的危机隐患<br>    第二节 欧洲银行业危机大爆发<br>    一、危机来袭,英国银行业首当其冲<br>    二、危机加速德国银行业整合<br>    三、瑞士瑞银集团受损居欧洲之首<br>    第三节 欧洲银行业危机缩影:富通集团土崩瓦解<br>    一、富通集团业务结构<br>    二、富通集团陷入困境<br>    三、富通集团难逃分拆厄运<br>    四、富通集团危机剖析<br>    第四节 欧洲银行业危机爆发的原因<br>    一、过度投资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br>    二、偏重发展风险较大的投资银行业务<br>    三、并购扩张过快,增大危机隐患<br>    四、危机助推器:欧洲银行业宽松的自律监管模式<br>    五、欧洲房地产业下行风险加剧银行危机<br>    六、各自为政的救市政策加速危机蔓延<br>    第五节 探寻欧洲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br>    一、全球银行业版图大洗牌:欧洲地位继续下滑<br>    二、英、德、瑞、荷、法损失惨重,西班牙、意大利则异军突起<br>    三、银行经营模式:向新型的混业经营模式转变<br>    四、银行业务重点:相对侧重零售和私人银行业务<br>    五、银行发展战略:资产、业务和经营地域多元化<br>    六、创新战略:更注重基础资产质量,防止过度创新<br>    本章小结<br>    第八章 次贷危机与历次金融危机的比较<br>    第一节 金融危机综述<br>    一、金融危机的定义<br>    二、金融危机分类<br>    三、金融危机史简述<br>    第二节 次贷危机与“大萧条”的比较<br>    一、危机的蛰伏<br>    二、危机的爆发及扩散<br>    三、政府的应对<br>    四、危机的影响<br>    第三节 次贷危机与近年来典型金融危机的比较<br>    一、危机爆发前后相关经济指标比较<br>    二、金融危机前后参与人的心理分析:行为金融的视角<br>    三、次贷危机与历次金融危机其他方面的比较<br>    第四节 金融危机理论及规律探寻<br>    一、金融危机理论分析<br>    二、金融危机的演变规律探析<br>    本章小结<br>    第三篇 深度启示篇<br>    第九章 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br>    第一节 次贷危机中的金融创新<br>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与作用<br>    二、次贷危机中的主要金融创新及其存在的问题<br>    第二节 次贷危机对金融创新的启示<br>    一、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br>    二、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br>    第三节 金融创新未来的发展<br>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br>    二、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br>    本章小结<br>    第十章 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变革与借鉴<br>    第十一章 次贷危机与中介评级机构及国际会计准则 <br>    第十二章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br>    第十三章 次贷危机与金融发展<br>    第十四章 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br>    第四篇 未来发展篇<br>    第十五章 次贷危机的未来发展<br>    第十六章 次贷危机与世界经济金融发展<br>    第十七章 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