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青藤”贷款形成机理分析<br> 所谓“常青藤”贷款,是指对那些到期后不能偿付本金,通过发放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方式,使得原贷款生命周期得以反复延续的一种形象比喻。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为了缓解国有企业的资金压力,国有银行曾频繁采取借新还旧、还旧借新等期限处理方式将最初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不断延长,由此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常青藤”贷款。“常青藤”贷款的存在,意味着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特殊的信贷资金长期让渡机制,并导致这些信贷资金不断沉淀下来,成为企业铺底性质的“资本化”借款。<br> 以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来看,这显然是一种“悖理”现象,它违背了贷款的本质特征和信贷业务的基本经营原则。但这种“悖理”的贷款期限处理模式长期伴随国有银行的事实,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对国有银行制度的基本要求。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方面,国有银行制度有效地解决了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本形成面临的资金供给约束,弥补了因财政途径对企业资本形成总额的供给不足而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并在加快国有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确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安排是以延缓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为代价来推动经济社会平稳改革和发展的,导致了国有银行不能按照市场原则及风险规避原则进行信贷运作,因而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也由此混合共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