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怎样越来越不值钱的——通货膨胀
人人都知道,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其实,不仅仅“现在”的钱是这样, “过去”的钱也是如此,这是一种普遍而正常的金融学现象。这就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金融学概念:通货膨胀。
所谓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太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银行里发出来的新钞票太多了,所以越来越不值钱了。
那么,钱是怎样越来越不值钱的呢?或者说,通货膨胀是怎样发生的呢?一般认为,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①需求拉动
认为需求拉动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就会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升。具体地说,需求拉动价格上涨的情况又有两种:一是现实因素,二是货币因素。
从现实因素看,整个社会都在过度消费、过度投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尤其是过度投资,很容易打破货币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从货币因素看,货币供应过度会导致经济活动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这时候即使货币供应量没有增长或者增长不多,也会导致原有货币量相对过剩;更不用说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给增长过快造成的货币过剩了。而货币供应过度,是会拉动价格上涨的。不过,如果投资增长速度与货币总供给增长速度相同,价格依然是可以保持不变的。
②成本推动
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货币总供给量增长。也就是说,它认为这时候是生产成本的仁升推动了价格上涨。
许多生产、加工型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在成本基础上加上一定利润率来制定价格策略的。这样,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越高,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就会水涨船高。
有人也许会问,同样的商品价格越低越有利于拓展市场,它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产品和服务价格有所控制呢?确实,任何企业都不愿意无厘头地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但在有些情况下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例如:
a.员工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很可能会提高产品和服务成本
这里之所以说“很可能”,是因为在员工工资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看劳动生产率有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如果工资水平的提高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提高产品和服务成本;相反,如果员工工资水平提高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就会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
举例来说,如果今年全体员工的工资水平比去年增长了10%,而劳动生产率却比去年增长了10%以上,这时候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反而降低了;如果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达不到10%,产品和服务成本就必然会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每当出现全社会普加工资时,就意味着全社会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必将进一步上升,从而引发全社会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而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又会回过头来拉动员工工资上涨,形成工资和价格的交替上升,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就这样出现了。
b.垄断行业会强行拉动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升高
任何社会都会有一部分垄断行业存在。对于垄断行业来说,它们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会脱离成本而单独存在,这是由它们的垄断地位决定的。
垄断行业为了追逐垄断利润,往往会抬高产品和服务价格。如果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成本增长幅度,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就出现了。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利润与价格是齐涨共跌的关系,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③需求膨胀和成本推动相互作用
货币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会导致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货币总需求一定(不存在货币总需求拉动)的情况下也会导致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为了缓解通货膨胀,政府在采取需求扩张措施时,经常会采用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并存的混合手段,这同样会导致通货膨胀。这就是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的观点。
④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观点认为,不同部门之间货币需求结构的转换、生产率增长水平的差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紧密程度等,都会引发结构型通货膨胀。例如:
a.货币需求结构转换引发通货膨胀
在货币总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货币需求会转移到其他部门,而这时候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却是无法及时转移的。
这样一来,货币需求增加的那个部门的员工工资就会提高,从而引发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同时,货币需求减少的部门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又会因为没能及时转移,员工工资不会得到减少,从而导致产品和服务价格依然维持在原有水平上。总体上看,这时候产品和服务的总价格水平上升了。
b.部门生产率增长水平差异引发通货膨胀
一般来说,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水平要高于服务部门,而这两大部门的工资增长速度是大体相同的,并且主要取决于产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水平。换句话说,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得快,工资增长速度就快,同时也会拉动服务部门的工资增长速度得到相应提高。
这样一来,虽然大体上看服务部门员工的工资增长速度与产业部门持平,却要高于服务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水平。
这种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上的差异,以及员工工资增长水平大体相同的局面,会在服务部门形成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从而推动价格水平不断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c.部门差异在国际间的传递
对于某个特定国家来说,它的国民经济可以分为这样两大部门: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开放经济部门是指其产品与国际市场有直接联系,如制造业、外贸业;非开放经济部门是指其产品与国际市场可能会有间接联系,但不会有直接联系,如建筑业、服务业。
当全球市场价格处于上涨进程中时,必然会影响到这个特定国家的价格上涨幅度。只要这个国家无法决定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该国的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就都要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开放经济部门,受到的影响更直接、更紧密。
具体地说,当全球货币市场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中的员工工资会率先得到提高,从而带动非开放经济部门中的员工工资得到提高。举例来说,如果某个出口行业的国外工资水平上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国内该行业工资水平的提高,进而带动其他相关部门工资上涨。
这样就又出现了上述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的类似情形——开放部门和非开放部门之间员工工资增长水平大致相同的局面,会在非开放部门形成成本持续上升压力,从而推动价格水平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由货币供应量过多造成的;反过来说,并不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就一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因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价值的增加,客观上需要货币量能够保持同步增长。确切地说,只有剔除这部分正常货币供应量之外的货币量增加,才会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会造成货币价格动荡。国际上,通常把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能够普遍被接受、汇率比较稳定、价格长期坚挺的货币称为“硬通货”或“硬货币”,如德国马克、瑞士法郎等;反之,把信用不好、币值不稳定的货币称为“软通货”或“软货币”。
金融学点睛:
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总体上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通货膨胀是必然的,只是通货膨胀率不要过高就行。
纸币和硬币并不是真正的钱一本位币和辅币
我们现在见到的钱,基本上是纸币,只有少量硬币。从金融学角度看,这些纸币和硬币并不是真正的钱,因为它们并不是足值货币。说穿了,它们只是一种符号,一种标明它值多少“钱(面值)”的符号。
这样,就又引入了本位币和辅币的概念。所谓本位币也叫主币,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造的、国内唯一合法的标准货币。本位币是国家最基本的流通货币,在中国就是人民币单位“元”。
在金属本位制货币制度下,本位币的面值和实际价值是一致的,即通常所说的足值货币。正因如此,这时候的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熔化,因为它在铸造、熔化后并不会减少重量。
但是,如果本位币在流通中产生了磨损,并且这种磨损超过了重量公差(法律允许的细微差别),就不能再进人流通领域使用了。因为这时候的金属货币重量不足,对方未必承认这块金属货币依然值这么多钱;并且,如果你把它进行重新铸造、熔化,这时候会发生实际损失,重量不够,不合算了。有鉴于此,政府规定这类本位币可以到指定的部门去兑换新币。这有点像现在流通中使用的纸币,当纸币污损严重时也是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你付给对方,对方很可能会以某种理由拒绝接受,但这时候你可以到商业银行去换取面额相等的货币继续流通。
在废除金属本位制货币制度后,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同样称为本位币。虽然它在流通中完全不能兑换等值黄金,但却代表了标准的、基本的流通货币。例如,在中国,人民币就没有法定含金量,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也不与任何外国货币确定正式联系(固定汇率)。
说完了本位币再来看辅币。所谓辅币是一个国家基本流通货币的辅助货币,主要用途是辅助大面额货币流通,用于零星交易和找零。在中国,辅币就是人民币单位“角”、“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