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伯南克的美联储:the federal reserve after Greenspa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01088
  • 作      者:
    (美)伊森?哈里斯(Ethan S. Harris)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撰序;太平洋研究院院长、《环球财经》总编辑 向松祚 作跋。
  全球最具权力中央银行如何狙击金融危机?掌舵人伯南克如何扭转美国经济局势?雷曼兄弟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权威解答!剖析美联储与伯南克最全面、最透彻的一《伯南克的美联储》!
展开
作者简介
  伊森·哈里斯,现任巴克莱银行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雷曼兄弟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常务董事。曾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从事研究工作9年。在2002年《商业周刊》的经济预测调查中,哈里斯的预测准确度排名第一。在2007年《华尔街日报》的经济预测调查中,哈里斯仍名列前茅。《机构投资者》发起的有关“固定收益证券研究”民意调查显示,哈里斯是最值得信赖的三名经济学家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伯南克的美联储》讲述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金融海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其任期的最后两年内,对美国整个宏观经济、房地产市场以及信贷市场采取了过于宽松的政策所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伯南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是谁?他是如何登上美联储主席宝座的?美联储如何运转,怎样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在格林斯潘曾被认为是整个美联储化身的时候,伯南克要怎样做才能显示出其与格林斯潘的不同之处?他又将带领美联储以及美国经济走向何方?《伯南克的美联储》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伯南克的美联储》详细分析了美联储在应对不断变化和扩张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时,如何运用联邦基金利率调控经济运行。在这个调控过程中,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是很有必要的,美联储不仅始终保持独立,还在努力实现独立性与透明性的相结合,向公众传递更加明确的信息。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伯南克的前任格林斯潘的功劳。而伯南克则需要对格林斯潘实现继承与超越,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伯南克的领导下,美联储的行事风格和决策机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美联储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注重与民众的沟通;其内部运行机制也正在发生变革,更多地依赖传统经济分析工具,倾听各方人士的建议。在吸取美国大萧条和日本通货紧缩教训的基础上,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在2008年突然转变政策路线,开始以非常激进的降息措施应对经济和金融市场危机。美联储的这些举动会带来怎样的政策效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观察和期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伯南克的战场
  第1章 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简介
  要想成为美联储主席,你必须要掌握有关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宏观经济学这门学科充斥着大量相互矛盾的经济模型,还有很多领域存在争议。不过,现在美联储内部讨论时使用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综合分析框架。这一框架的核心是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美联储的防御措施
  美联储主要关心的是在稳定的较低通货膨胀率与稳定的较低失业率之间保持平衡。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要承担双重职责,即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他一些中央银行把通货膨胀目标放在首位)。当金融危机爆发时,美联储一般会暂时将这两大目标放在一边,主要致力于维持金融体系的完整性。
  为什么要同时兼顾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高通货膨胀率的负面作用似乎没那么明显。在合作出版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和本?伯南克列出了通货膨胀的五大成本:
  价格体系的噪音:“当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人们难以察觉价格体系传导的微小价格信号”,因此会降低经济效率。
  税收体制的扭曲:我们很难将整个税收体制进行通胀指数化处理;所以,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不同经济活动的税后收益会随之变化,从而使得经济活动发生扭曲。
  时间和精力成本:当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水平较高时,人们希望持有较少的现金,于是频繁的提现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无法预料的财富再分配:通货膨胀率意想不到的突然升高会损害固定收入者的利益,使得储蓄者的财富向借款者转移。这种不确定性对储蓄有削弱作用。
  阻碍长期规划:通货膨胀使得公司和家庭很难对未来的成本或收入进行规划。
  有趣的是,关于通货膨胀成本的学术研究都发现高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破坏力量,但是没人清楚地指出多低的通货膨胀率才算是足够低。而且,正如我随后将要详细论述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非常高,也可能会非常低,尤其是当通货膨胀转变为通货紧缩的时候——通货紧缩指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降低。不过,现在大多数的中央银行都只制定了通货膨胀目标,目的是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避免物价水平(在合理范围内)的缓慢上升转变为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综合分析框架
  20世纪发生的两起重大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和70年代的大通胀——促使美联储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综合分析框架。两次危机期间呈现的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现象催生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文献。大萧条孕育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认为政府应当执行及时的政策以消除经济生活中的摩擦,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失业率较高,则政策制定者应当采取减税、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利率等措施,帮助经济重回正轨。类似的,如果通货膨胀率较高,则政策制定者应当采取提高利率水平、缩减财政支出或增税等措施,从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很多宏观经济学家越来越坚信政策制定者应当像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疾病那样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然而,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大通胀使得各工业国家的物价水平飞涨,经济学家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这无形间促成了古典经济学的复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对经济的过度刺激如果超过了合理的生产边界将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螺旋式上升。
  综合分析框架同时吸收了两派理论的长处。凯恩斯理论长于短期分析,认为当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过高时,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将经济导人正常轨道。新古典经济学长于长期分析,认为长期过度刺激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失控。两个学术流派都想抢占最高点: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这一分析方法应当叫做新凯恩斯主义框架,而古典经济学家则强调应取名为新古典经济学综合分析框架。
  这一分析框架吸收了宏观经济学两大学术流派的优点,所以其具月较大的灵活性。绝大多数的央行行长既不是纯粹的凯恩斯主义者,也不是纯粹的古典主义者,常常是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大多数央行行长——包括格林斯潘和伯南克——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使用了这一综合分析框架。
  综合分析框架的核心是一个描述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简单模型。传统的通货膨胀模型常常探讨的是非通胀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应当满足哪些条件。衡量通货膨胀的第一个指标是潜在产出增长率。这一指标说明的是在不引发失业率下降的前提下,经济增长率的最高值可以达到多少。当实际的经济增长率等于潜在产出增长率时,就业的增长率刚好等于新劳动力的增加率,因此失业率将保持不变。如果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潜在产出增长率,则失业率就会下降。潜在产出增长率要受到多种长期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劳动人口的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的速度。不同的年份,潜在产出增长率也不相同,但是近来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当美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保持在2.5%~3%之间时,不会对失业率造成向下的压力。
  奥肯法则(Okuns Law)揭示了当GDP的增长率超过潜在产出增长率时失业率的下降速度。近几十年的数据证明,如果GDP的增长率超过潜在产出增长率1%,则失业率将会下降0.4%。比方说,年初时失业率为6%,GDP的增长率比潜在产出增长率高出1%,刷通常在下一年年初时,失业率将会下降到5.6%。
  衡量通货膨胀的第二个指标是自然失业率(即不会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失业率,NAIRU)。这是在不引发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的最低失业率水平。如果失业率过低,那就意味着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不足,于是便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引发通胀压力。而且,如果失7k率过低的话,其他资源的供给也会相对吃紧,进一步增加了通胀压力。菲利普斯曲线(后面将会详细讨论)说明了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相应的通货膨胀率会增加多少。
  理解这一模型的最简便方法是设想一下当经济由衰退进入复苏阶段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一般来说,在复苏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表现强劲,GDP增速会高于潜在产出增长率或趋势增长率。经济的高速增长会给失业率带来向下的压力。不过,在快速增长的初期,通货膨胀率一般会下降,这是因为经济体内仍存在着大量的失业劳动力。只有当高速增长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失业率不断下降直至达到自然失业率,才会引发通货膨胀。
  保守的经济评论员常宣称经济增长绝对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事实上,正如前面所述,在商业扩张的初期,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通货膨胀率一般呈下降趋势。而且,只要经济自身的潜在产出增长率足够高——也就是说,由于受到技术快速革新和人口高速增长的影响,经济的自然增长率比较高——那么,经济高速增长便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不过,在该分析框架使用的模型中,过度增长具有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以至于失业率水平非常低或者是其他资源供给呈现紧张局面,那么经济增长最终必将导致通货膨胀。
  自然失业率
  综合分析框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菲利普斯曲线.这一曲线反映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即使读者从本书学不到什么东西,也应当牢牢记住现代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新西兰经济学家比尔.菲利普斯(Bill Phillips)发现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通常会比较低;反过来,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会相对较高。
  菲利普斯曲线的原理非常简单:当失业率较高时,工人之间的就业竞争就会比较激烈,这给工资水平带来了向下的压力。而工资是经营成本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经营成本的70%左右——因此这会促使价格水平下降。而且,较高的失业率通常意味着经济形势不景气,企业缺乏定价能力。多年以来,央行行长们一直相信他们能够在菲利普斯曲线上任意选择某一点——如果你希望降低通货膨胀率的话,就必须忍受较高的失业率,例如选择A点;如果你想降低失业率,那么就必须付出通胀率较高的代价,例如选择B点。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不过就像下面我要讲到的,很多人都以为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真实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机制。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晚期,两位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内德?费尔普斯(Ned Phelps)和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发现菲利普斯曲线并不稳定。他们认为如果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那么刚开始时通货膨胀率会缓慢地上升,这一点与原始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情况相同。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旦企业和工人意识到物价水平上涨了,那么就会要求将工资和产品价格按照新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此时,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会向上移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新组合将会位于更高的位置(即图1—3中的C点)。情况变得更糟糕了。如果试图将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以下,那么就会导致工资和产品价格水平的螺旋式上涨。时间一
  长,就业合同或商品买卖合同就会加上根据通货膨胀自动调整工资或产品价格的条款,于是这会导致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换言之,长期保持失业率水平过低的话,只会带来像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那样的恶果。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确定自然失业率到底是多少。在任意给定时点,总是有一些人处于未就业状态。未就业的原因可能是:衰落行业的工人需要寻找新工作;工人掌握的技能已经过时,因此被解雇淘汰了;工人正在寻找最理想的工作岗位等。
展开
目录
引子  对美联储新主席的早期印象
第一部分   伯南克的战场
第1章  事物的本质: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简介
第2章  美联储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
第3章  独立宣言:美联储的政治经济学
第4章  烟雾弹:美联储沟通策略的演变
第二部分  伯南克的榜样
第5章  令人羡慕的纪录:格林斯潘取得的成就
第6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格林斯潘任职期间的失误
第三部分   伯南克的信念
第7章   戴着镣铐的舞蹈:伯南克设立通货膨胀指标
第8章   衰退迷思:大萧条对伯南克的启示
第9章   开放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变得更加民主
第10章  货币政策的艺术:美联储的新沟通策略
第11章  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对资产市场泡沫的政策回应
第12章  激进的风险管理:美联储新的政策焦点
第四部分  伯南克任期的前半段
第13章  墨菲法则:新任主席刚上台时总会遭遇困境
第14章  高压锅中的决策:伯南克在任期头两年的表现
结束语 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前景展望
译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