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通货紧缩:定义与判断标准<br>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定义<br> 一、国外经济学界关于通货紧缩的争论<br>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西方各国持续发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在当时,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几乎连通货紧缩这个名词都很难看到,当时比较流行的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教程对通货紧缩几乎只字不提,如阿克利著《宏观经济学》(1963)、夏皮罗著《宏观经济分析》(1978)都几乎没有提到通货紧缩。<br> 关于通货紧缩,国际上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br> 一种观点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这也是国外经济学界关于通货紧缩的主流观点。<br>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在他最为著名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仅有一处直接提到了通货紧缩。但在《货币改革论》和《劝说集》中,他多次提到通货紧缩,并对通货紧缩的危害作了透彻的分析,其通货紧缩观点是与金本位、物价下跌紧密结合的。他说:“只要金本位继续存在——意味着任何地方的国际商品价格必须保持一致——就必然会引起通货紧缩的竞争性活动,我们每个国家都力图使自己的价格下降速度比其他国家快,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失业扩大,企业亏损达到难以忍受的地步。”<br> 在美国极为流行的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这样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体水平的上升”,“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于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再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中这样写道:“正如今天通货膨胀似乎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威胁一样,在20世纪末叶,人们对通货紧缩非常关注——通货紧缩表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斯宾塞在《当代经济学》中对通货紧缩的定义是,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或者说,单位货币购买力的上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