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br>一、研究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意义<br>二、货币政策可信度研究的变迁<br>三、本书试图回答的三个问题<br>第1章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理论基础与机制模型<br>1.1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理论基石<br>1.1.1 理论基石之一:预期、理性预期与货币政策<br>1.1.2 理论基石之二:博弈论与货币政策<br>1.2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理论<br>1.2.1 提出问题:时间不一致性理论<br>1.2.2 克服动态不一致性:承诺解<br>1.2.3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机制模型<br>1.3 货币政策可信度与灵活性<br>1.3.1 货币政策可信度与灵活性的关系<br>1.3.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关系模型<br>1.4 小结<br>第2章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作用机理与度量<br>2.1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作用机理<br>2.1.1 判断央行的可信度<br>2.1.2 预期对货币政策施加反作用<br>2.2 货币政策可信度与政策有效性<br>2.2.1 货币政策可信度有助于提高政策有效性<br>2.2.2 政策可信度与政策效果的一个实证研究<br>2.3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因素<br>2.3.1 独立性<br>2.3.2 透明度<br>2.3.3 货币政策规则<br>2.3.4 政府的财政赤字<br>2.4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度量<br>2.4.1 可信度的度量方法<br>2.4.2 政策可信度度量方法评价<br>附录1 布林德(Blinder)的调查问卷及结果<br>附录2 62个样本国家1995~1999年平均通货膨胀和政策框架变量<br>第3章 央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可信度<br>3.1 央行独立性概述<br>3.1.1 为什么要研究央行独立性<br>3.1.2 央行在多大程度上独立<br>3.1.3 央行独立性如何分类<br>3.1.4 央行独立性的决定因素<br>3.2 央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可信度<br>3.2.1 独立的央行有益于货币政策可信度<br>3.2.2 独立性是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一部分<br>3.2.3 央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br>3.3 央行独立性的演变<br>3.3.1 自中央银行成立以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br>3.3.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滞胀”期间<br>3.3.3 “滞胀”结束至今<br>第4章 倾向政策透明度与政策可信度<br>第5章 货币政策规则与政策可信度<br>第6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与货币政策可信度<br>第8章 美联储与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可信度分析<br>参考文献<br>后记内容摘要
货币政策可信度指的是,市场主体对于中央银行致力于维持价格稳定这货币政策目标,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决心和能力的信任程度。<br> 货币政策可信度研究的对象是,市场主体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对于货币政策的反作用,以及进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br> 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研究价值在于,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进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br> 在影响中央银行可信度的因素中,最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是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中央银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br> 一个具有良好声誉的中央银行,能够有效地稳定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能够较容易地实现物价的稳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治理通货膨胀;能够较有把握地改变货币政策的战略方向(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