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最优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的提出被称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分析的一个重要突破。所谓最优政策时间不一致,是指由于政策缺乏可信性而导致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未能达到最初的政策目标,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理论涉及到政府和公众的战略选择及其相互作用,引起了人们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信誉的思考。从我国央行行使货币政策职能以来,一直都是相机抉择性的“逆风向”政策,伴随着这种操作,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为实现“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对如何执行货币政策,理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另外,我国一直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进行宏观调控,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这种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在其货币政策操作中,更加重视利率的作用。《基于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的利率规则研究》在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理论基础上,以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选择为出发点,探讨有效货币政策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中的发展前景;探讨最优政策操作模式选择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