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13937
  • 作      者:
    晏维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晏维龙,男,1966年4月生,安徽含山人,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南京财经大学兼职教授,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译著、教材10余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曾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在继承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基本范畴和分析逻辑的基础上,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借鉴现有关于流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根据新时期流通发展面临的具体环境,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模型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流通基本理论,流通发展实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如下创新性观点:(1)流通概念具有多层次性。(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演化,经济由生产主导型逐渐向流通主导型转变。(3)流通组织的演化变迁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协调分工深化条件下生产的单一性和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4)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新的流通革命。(5)分工网络中的交易信用对流通发展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当代视界与发展》的研究对于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正处在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和资源约束相互交织阶段的中国流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流通理论可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指导
    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质上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主要不是供自身消费,而是作为商品让渡出去。生产者在决定生产之前,就必须考虑这种产品是可以交换出去的,必须有将之交换出去的主体、方式、地点、渠道、网络,如果没有这些,商品生产者情愿不生产。在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将商品交换出去变得更为重要,因为此时生产者已经把具有购买力的一般等价物转变成了某一种特殊的产品并在此上面加入很多劳动,产品实现不仅决定生产者的辛苦是否白费,而且决定投入的货币能否收回。
    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对整个社会经济也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其一,它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其二,使得生产者的再生产难以为继;其三,由于没有给生产者带来收入而影响他们的消费,并且影响了其他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销路,给其他生产也带来了影响。如果说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产品的实现不过是生产者的自我实现,是生产者自己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此时,产品的实现还只是一个微观问题。那么,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产品的实现则成为一种社会过程,是一个宏观问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评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范畴与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基本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分析逻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贡献与意义
一、通过分析流通能否实现
揭示了社会经济运行规律
二、为研究交换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三、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亟待创新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国内流通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三、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流通概念:分层次界定与应用
第一节 流通内涵的高级性
一、作为商流的流通
二、作为商流、物流、信息流合一的流通
三、作为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流通
第二节 流通与市场的关联性
一、市场概念的几个层面
二、流通与市场的解析式比较
三、流通运行的显著特征
第三节 流通外延的拓展及意义
一、流通外延的广义性
二、流通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第四节 流通效率的界定及应用
一、微观层面
二、宏观应用

第三章 流通功能:作用机制及其表现
第一节 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流通过程的作用
一、生产与流通的关系
二、分配与流通的关系
三、消费与流通的关系
第二节 生产与消费矛盾的协调机制:流通方式的革命
一、流通革命的历史演进
二、流通革命产生的动因
三、流通革命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商品流通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流通渠道的控制
一、流通渠道控制的一般分析
二、生产与流通的价值互补性
三、模型分析:命题与推论
第四节 流通功能的一般概括
一、流通的媒介交换功能
二、流通的时空调节功能
三、流通的强制均衡功能
四、流通的利益实现功能

第四章 流通组织:概念、演化与创新
第一节 流通组织的概念体系
一、组织概念的理论综述
二、流通组织相关概念的关联
三、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的比较
第二节 流通组织的演化机制
一、流通组织演化的经验分析
二、流通组织演化的理论分析
三、流通组织的纵深演进与横向扩展
四、流通组织演化特征
第三节 流通组织演化的动力机制
一、演化动力机制概述
二、演化的动力机制之一:自然选择机制
三、演化的动力机制之二:学习机制
第四节 流通组织的创新问题
一、流通组织创新的机理
二、流通组织对嵌套环境的适应性创新
三、流通组织创新的形式

第五章 零售业态:产业融合下的变革
第一节 传统意义下零售业态的演化发展
一、西方传统零售业态的三次重大变革
二、中国传统零售业态的变革
三、传统零售业态演化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现代零售业态的融合演化
一、现代零售业态融合演化的机理
二、现代零售业态融合演化的过程
三、零售业态融合演化的动因
四、现代零售业态融合演化的类型和方式

第六章 流通变革与发展Ⅰ:空间约束与城市化研究
第一节 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文献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流通效率:城市形成的力量
三、密度经济:城市最优规模的决定因素
……

第七章 流通变革与发展Ⅱ:时间约束与信息化
第八章 流通变革与发展Ⅲ:信用约束与分工网络
第九章 流通变革与发展Ⅳ:资源约束与绿色流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