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幕后行动
“高盛养猪”与外资“圈地”
“高盛养猪了!”
2008年8月初,境内外一些媒体争相报道,“高盛近期斥资2亿到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lO余家专业养猪场,但高盛并未自己进行经营,一般都是转手给他人承包,自己只控制最为敏感的价格部分。”
“高盛养猪”的消息一传出,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据媒体报道,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对此评说:“高盛预测国际原油价格暴涨言犹在耳,农业及农产品领域正是国际资本投资的下一个热点;而猪肉价格走势又与当前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紧密相关,不论高盛养猪是否属实,都会吸引人。”
新希望集团副总裁王航则解释说,“猪肉价格之所以敏感,是因为它在CPI指数里占的比重太大了,折算下来大概占到10%”。
猪肉如此敏感地牵引着市场的神经,作为大宗农产品之一的大豆不能不对中国的CPI指数构成重要的影响。
也因此,中国对大豆市场的定价权、话语权关系重大。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大豆净出口国,我国最高时年出口量超过100万吨,达144万吨。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第一跌至第四。与此同时,中国成为大豆的进口大国。
有关数据显示:从1995年开始,我国从国外进口大豆的数量逐年递增,而出口量则逐年递减。其中,2002年进口大豆1394万吨,已接近国内大豆的生产量;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074万吨,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之后,我国大豆进口量依然直线上升,2004年达2022万吨,2005年的数字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了1.95倍,年均增长了16.7%!
另一方面,从2004年起,中国大豆加工业几乎全面亏损,国际粮商乘势进入,毫不费力地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并完成了从贸易商到实业家的转变。当年,国内企业高价采购大豆,但随后大豆价格一路狂跌,大量进口企业倒闭。
晓墨从有关报道中读到了这样的故事——
中国大豆业的发展,以2004年的一次大采购为分水岭。
在此之前,尽管从1996年开始已经向外资开放,并且取消了进口配额,中国大豆业并未表现出任何受到冲击的迹象。田仁礼说,当时做大豆加工简直就是“暴利”,每吨豆油可以有四五千元的利润。当时中国油脂加工企业多达1000多家,主要原料是国产大豆,进口大豆并非首选Io
2003年底至2004年初,由于美方单方面决定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美经贸关系一度紧张,甚至被认为达到贸易战边缘。2003年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美,中国政府宣布,将向美国派出大豆、棉花等农产品的采购团。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迅速流传开了一个数据:中国这次可能采购的大豆达到150万吨。同时,美国农业部发布消息,该年度美国大豆收成欠佳。这两个消息令大豆期货价格在短期内急剧上升。在中国大豆代表团抵达时,大豆期货价格达到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6年以来新高:折合人民币4300元/吨。
在中国采购团离开之后1个月中,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回落至3100元人民币/吨。事后证实,当年美国大豆并未出现大幅减产,而是创下了产量纪录。这让很多中国大豆业内人士怀疑,那年出现的“大豆高位埋单”风波,根本就是国际几大粮商,包括基金公司等炒家联手为中国人做的一个“局”,但是传言没有任何证据。
中国科学院的一份相关报告说,中国在这一次采购中多支付了15亿美元。2004年当年,中国农产品贸易从延续20年的顺差,突转为46.4亿美元的逆差。
在此后一年内,参与采购的中国企业因无力消化高额成本或者无力清偿贷款而纷纷陷入经营困境。一方面,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全面亏损达8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中国国产大豆收购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中国豆农和加工厂的“蜜月”结束了。
这是晓墨从中国食品商务网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该文章的标题是《行业观察:大豆沦陷》。文中的主人公指的是时任黑龙江省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田仁礼。看起来,这应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中国加入WTO,曾被认为是农产品春天的到来。没想到中国在打开通往国际市场大门之时,也打开了世界农产品进人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行业观察:大豆沦陷》这篇文章中,还有这样的段落——
2006年春天,61岁的张洪福没有在自己的地里播下大豆的种子,对于16岁就下地干活的他来说,还是头一次。
张洪福是哈尔滨市郊永源村人。放弃种植大豆源于他2005年的惨痛经历:大豆收购价格一路走低,每斤只有1.1元左右。张洪福算来算去,一年下来,哪怕把自己的人工劳动全部白搭进去,种大豆也赚不了一分钱。
在占全国大豆总产量40%的黑龙江,同样的事情在每个村庄发生着。从事大豆收购的业内人士说,凡是有条件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地方,大多改为种植玉米,甚至全部“旱改水”种植水稻。而在黑龙江西部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限制,难以改种其他作物,农民只能弃耕外出打工。
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比上年降低49万公顷,下降5.1%,黑龙江省降幅尤大,一些统计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比2005年下降了25%。
据这篇报道说,黑龙江省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早已预见到这样的变化(九三油脂在中国大豆加工业排名第二,也是唯一一家没有外资背景,坚持使用国产大豆榨油的大企业)。在2002年,大豆加工业的黄金时期,田仁礼就曾经预测,大豆行业将经历“国际粮商进入加工业——国际粮商控制采购渠道——进口大豆占据市场——国产大豆滞销——国产大豆大幅减产——国际粮商垄断大豆市场”的困境。
几年过去,中国的大豆业正如田仁礼所料,一步步走向这个宿命般的结局。
就在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陷入危机时,国际几大粮商递出了“橄榄枝”:愿意人股或者购买中国的大豆加工厂。
趁机大举进入中国的是国际上威名赫赫的“ABCD”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这四家公司控制了全球90%的大豆贸易。
展开
就像弗里德曼说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零件”。徐王婴写作此书,一则是将一个为人陌生的群体放到了舞台上。但同肘也包含了她希望我们认识这个时代另一面的含义。
——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