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和南部地区
在中国的东北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农业人口源源不断向曾经的林地扩展,造成林地不断转换为耕地。假如我们认为这是毁林的主要原因,那么这样的假设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在满洲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满洲由最初的一个松散部落联盟发展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并最终建立清王朝、统治全部中国领土的整个过程中,森林和林地仍然主宰着东北地区。汉族拓荒者移居到辽东平原与满洲兴起与强大有关,也是满洲兴起与强大的重要因素。从整个清朝来看,满洲人的家园应该向外来定居者开放到什么程度,人们争论不休,且贯穿整个清代。而19世纪末,呈现出这样一个阶段性特征,即人们加快了移民与垦荒种田的速度。在这个地区,虽然人口增加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是人口的增加和毁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却是确定无疑的。
曾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探究了中国南部地区移民定居的漫长过程[Averill(韦思谛),1983年;陈桥驿,1983年,1982年和1965年;何业恒和文焕然,1982年;Pei‘due(濮德培),1987年;Rawski(罗友枝),1975年;谭其骧,1934年和1932年;萧瑶,1973年]。移民和定居引发了大规模的垦荒种田。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垦。这些土地还包括那些在生态上不适合开垦的地区。例如,土壤容易受到侵蚀的陡峭山坡。早在13世纪,负责灌溉和河运系统的官员,一直对上游的毁林现象放心不下,并注意到盐碱化和洪涝对人口较密集的下游地区的影响(魏岘,1242,第1卷,6下)。到16和17世纪,这些问题变得尖锐起来。在一些地区,诸如福建和安徽省的山区,居住在上游和下游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不和经常升级为暴力冲突,需要国家介入,才能够解决这些矛盾[Morita(森田明),1976年;Osborne(奥斯本),1985年;Polachek(波拉切克),1983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