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节事表达情绪、传递感情、交流信息,彰显着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礼赞。旅游节事作为节事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事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迅速兴起并风行于我国大江南北的旅游节事是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进行的自觉实践。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各类节事活动不乏成功案例,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效应,催生了一类新型的旅游形式和新兴的研究领域——节事旅游。旅游节事连同其他各种节事活动一起,构成了节事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在改革开放后的旅游发展中,无论对节事旅游的理论探索还是各地的节事实践都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节事旅游研究来看,节事(Festival&special Event)作为国外旅游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针对国内问题的系统研究成果非常缺乏。中国旅游节事总体发育状况如何?发展历程和运作模式与国外实践存在哪些不同?中国旅游节事产生了哪些主要问题以及具有怎样的体制背景?政府应该在旅游节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中国旅游节事下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出路何在?中国各类节事如何更充分地发挥旅游效应?作为地方政府如何做好本地区内节事活动的规划和协调?从众多的节事旅游国际经验中,中国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借鉴?
由于发展阶段、研究视野的局限,对这一系列国内实践中凸显出来的问题,尚未有研究者可以做出系统深入的分析和判断。本书是该领域的一项初步研究成果,旨在勾勒出中国旅游节事发展历程,探究其兴起的内在原因,分析产生的问题,探索政府的合理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促进地区节事的总体规划和协调,以及如何促进国际经验的本地化应用。
本书在引用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既有对节事的总体分析,也有对单个案例的全面解读,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提出了拟研究的问题、指出运用的研究工具并给出了基本思路和框架。在这一部分,着重对比了国内外节事旅游研究存在的诸多不同,指出中国节事旅游研究的方向,并对主要研究对象——旅游节事和节事旅游的概念进行了辨析,为后面的分析作了必要的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节事的实践历程进行了梳理,着重描绘了中国旅游节事的整体发展态势,具体内容涉及旅游节事的兴起历程、原因、类型分析、时空分布、群聚与竞争以及组织运作等。在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大发展的经济背景下,中国的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联合推动了中国旅游节事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局限性,在推动旅游节事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了旅游节事运作中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第四章通过对青岛国际啤酒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两个国内知名个案的分析,探索了政府推动节事发展的具体做法和目前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对中国旅游节事进行了理论剖析。第五章对旅游节事的属性和特征进行了探讨。现阶段,中国的旅游节事具有多重属性,具体表现为:文娱、体育、会展等多元化内容构成;公共服务产品和私人服务产品的双重属性;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个产业关联。旅游节事从内容到性质的多重性,决定了旅游节事具有多个利益相关主体。但目前,国内旅游节事多由政府这一单一利益相关者提供,在提供过程中只重视政府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其他利益相关主体的多重利益预期,这一矛盾使得政府提供备受外界压力而陷入困境。
第六章着重探讨了政府作为单个利益相关主体提供旅游节事活动的合理性、经验和问题。政府在作为出资者和主办者提供旅游节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特别是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节事活动得以成功举办的关键。但政府过度参与也产生了节事发展的无序、低效和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深层原因在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政府预算的软约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政府办节的监督,另二方面需要明确旅游节事产权,通过产权交易实现市场化运作。基于此,论文在第七章指出应该探索中国旅游节事的多元化发展。首先,要明确政府在旅游节事中的合理定位,根据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退出旅游节事的私人服务生产领域,承担起作为旅游节事中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的职责。其次,要推动旅游节事从单纯政府主办向多元化筹资和公司化运作方向转变。
在第三章对节事的总体分析的基础上,第八章探讨了特定地区内不同类型节事、各种层级节事的协调问题,重点介绍了北京已经初步形成的节事三级结构,并且指出需要通过健全行业管理部门、壮大行业协会和学会、建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认证等途径来协调和规范我国旅游节事的整体发展。
第九章和第十章重点介绍了节事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以及带给北京的启示。第九章从总体的角度加以阐述,第十章重点介绍了韩日世界杯对韩国的旅游效应。最后,第十一章通过对社会心理变化的观察,探讨了中国传统节日、国外一些节日以及背后的消费主义潮流,把节事旅游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研究视野之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