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制造
第1章 中国制造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1 中国制造业的百年发展历程
1.1.1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制造业的早期努力(1860—1894)
1.洋务派兴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中国近代工业化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官僚对西方先进机器技术的大规模移植,此后便艰难地行进在一条“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上。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争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国在华资本急剧增长,民族机器工业初步发展,中国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十分不利。如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手纺纱、制靛、踹布、土针、土烛、土烟等行业均遭到严重摧毁。19世纪60年代至1894年,由清王朝财政拨款,由主张学习、引进西方机器技术的洋务派主持,兴办了一批大型现代企业,包括中国第一个军事工业厂、第一个现代煤矿、第一个现代钢铁厂、第一个机器棉纺织厂、第一个现代织呢厂;修筑第一条实用铁路;架设第一条电报线路。这批工矿交通企业,就投资总额来说,远超过外国在华的工业投资;就企业规模之大和机器技术之先进性而言,也是外资在华企业不可比的,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国有现代企业。
其中最早发展的是清王朝的官办军工厂。近现代工业从军事工业开始,是由19世纪的国内国际条件决定的。清王朝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受到西方国家新式武器的冲击,吃过苦头;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尝到拥有新式类武器的甜头,这一苦一甜的经验,归之于领略到现代武器的威力。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国内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还在此起彼伏,外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为了维持统治,清王朝迫切要求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在这种形势下,清王朝在“自强”的口号下,兴办了一批军火工厂和为军事服务的企业,这表明,中国制造业在一开始就与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建立了天然的联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