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贵州屯堡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32877
  • 作      者:
    曾芸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曾芸,1980年生于贵州省都匀市。2008年南京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毕业。现为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专业教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和文化产业研究。曾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边陲,将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也被称为屯堡人,是他们改变了贵州的历史进程。尽管生活在黔中多民族的包围圈中,来自江淮的屯堡人,却在远离故乡的封闭大山里,固守着祖先的文化根脉。可以说,安顺屯堡文化是明代江南汉文化的活标本,也是贵州建省以来历史开发的见证。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屯堡的研究,但对屯堡农业和农村变迁的研究是极为鲜见的,这为《二十世纪贵州屯堡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在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转型之际,对屯堡农村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寻找其历史变迁的规律,并从各种环境因素中予以合理的解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弥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不足,而且通过对屯堡地区的重新认识,还能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并且,为同样具有丰富传统资源的欠发达地区,在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化以及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与其他产业、农村与城市相互关系等方面提供较好的范例。
展开
精彩书摘
    2.研究方法
    本书的基本方法是历史文献研究法。在具体实践中,还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引入研究中,此法是研究经济问题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其本质。但是民国时期屯堡地区的统计资料缺乏连贯性,这给计量经济法方法的运用带来一定的困难,本书将尽可能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论证。
    (2)比较分析的方法
    屯堡是一个具有明显特殊性的汉民族亚文化族群,其变迁与发展的模式也非常独特。所以对屯堡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屯堡,还需要与其他发展模式进行比较,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入。由于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原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汉民族文化与黔中特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依据溯源性原则,本书寻找了“苏南模式”与之比较,这有助于对屯堡变迁模式的深入了解。
    (3)田野调查的方法
    田野调查是一种很好的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田野调查实际上是一个摸情况的过程,在摸情况过程中对事件进行解释。田野调查方法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保持事情的真实性,对很多事件提供精彩的解释。尽管田野调查是一项研究成本较高的活动,但它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这种方法原来更多的是用于没有文字、没有正式历史记载的社会。现在把这个方法用于现代社会,用于区域研究,一方面感到现在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能是一个并不真实的历史,另一方面作为屯堡地区百年以来的文献资料并不齐备。这样,就必须依靠田野调查的资料来进行研究。当然,田野调查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取决于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主观态度和意识,它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屯堡地区自然生态与社会背景
第一节 安顺屯堡的基本情况
一、屯堡历史溯源
二、屯堡人文自然概况
第二节 明清时期屯堡亦农亦商的家庭经济
一、农业生产
二、手工副业
三、商业
四、家庭经济结构
第三节 明清时期屯堡内源性的社会文化
一、家庭与婚姻
二、权力结构
三、教育
四、屯堡文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屯堡地区传统农业延续与渐变(1919—1948)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变化
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延伸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兴衰
三、林业和家庭养殖业的起落
第二节 农村副业与市场体系的演变
一、传统副业的渐变
二、农产品贸易的变化
第三节 影响屯堡地区农业变迁的因素
一、不利的交通和市场条件
二、畸形的农业结构
三、繁重的税赋和高额的负债
四、军阀统治与货币贬值
第四节 小结
一、民国时期屯堡地区传统农业的变迁特征
二、关于民国时期屯堡地区传统农业变迁的讨论

第三章 屯堡地区农业的曲折发展(1949—1978)
第一节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进程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三、人民公社化进程
第二节 曲折发展中的屯堡农业
一、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
二、种植业的主要成就
三、林业和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四、农业科技的引进和发展
第三节 农村社队企业与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屯堡社队企业的兴起
二、与苏南社队企业的比较
第四节 屯堡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高度集中型的权力结构
二、过密集型劳动和技术偏好
三、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屯堡地区农业变革与发展(1979—至今)
第一节 农地制度的变迁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确立
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三、农地制度的改革
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现代转型
一、农业生产的新进展
二、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农村工副业与农产品市场的变化
一、农村工副业的复兴
二、农贸市场的蓬勃发展
第四节 阻碍农业转型的诸因素探讨
一、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
二、人地矛盾突出
三、弃耕抛荒现象严重
四、缺乏非农产业的支持
五、劳动者文化水平较低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屯堡地区农业变迁透视
第一节 屯堡农业变迁的历史轨迹
一、农业发展重要变量考察
二、屯堡农业发展阶段划分
第二节 变迁动因的深层探析
一、自然资源
二、制度变迁
三、技术进步
四、科研教育
五、屯堡传统文化
第三节 变迁的理论、经验与路径研究
一、屯堡发展模式总结
二、屯堡经验的理论价值
三、屯堡农业的实践探索
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结合

第六章 屯堡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对策
第一节 屯堡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的约束
三、城镇化进展缓慢引发的问题
第二节 屯堡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西部大开发的契机
二、屯堡文化开发的热潮
第三节 屯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完善农地制度,推进农村健康发展
三、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提高农民经商能力,推动屯堡地区非农经济发展
六、保护传统文化,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附录一 西秀区行政区划沿革
附录二 屯堡地区明代与现代部分地名对照表
附录三 安顺主要农业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