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45670
  • 作      者:
    杜伟, 黄善明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以前提制度(土地产权制度)、核心制度(征地及补偿制度)与基础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了一个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分析的研究框架。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和改革背景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针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包括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现状分析;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br>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经济学研究》适合从事农业经济以及农村经济政策研究领域的学者、政府官员、研究生以及业界人士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1 导论<br>    1.1 研究选题的背景分析<br>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问题的矛盾焦点集中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征用抽取农业剩余,侵蚀农民利益,失地农民权益所得与城市土地增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增大。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有效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既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农民个体与群体发展、使其充分分享现代化发展成就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4年国务院28号文件明确规定,政府要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对失地农民给予就业培训和服务,并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2006年国务院31号文件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的收支问题进行了规范,以保障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培训和就业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建立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体现,即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必须保护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以兼顾失地农民个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通过协调城乡发展利益关系,实现城乡社会的共同稳定和繁荣。<br>    ……
展开
目录
1 导论<br>1.1 研究选题的背景分析<br>1.1.1 改革实践背景<br>1.1.2 理论研究背景<br>1.2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br>1.2.1 主要内容<br>1.2.2 研究方法<br>1.3 研究意义与创新价值<br>1.3.1 研究意义<br>1.3.2 研究基本特征<br>1.3.3 研究创新价值<br><br>2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br>2.1 农村土地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研究<br>2.1.1 农村土地的概念解析<br>2.1.2 农村土地的类型划分<br>2.1.3 有关土地理论研究的综述<br>2.2 农村土地产权的概念内涵与理论研究<br>2.2.1 产权概念的界定<br>2.2.2 农村土地产权的概念界定<br>2.2.3 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内涵<br>2.3 土地征用与补偿的理论研究<br>2.3.1 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补偿的理论研究<br>2.3.2 西方经济学关于土地征用补偿的理论研究<br>2.4 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与理论研究<br>2.4.1 马克思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br>2.4.2 西方学者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研究<br>2.5 国内理论界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理论研究的现状<br>2.5.1 国内理论界关于土地补偿问题的研究<br>2.5.2 国内理论界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br>2.5.3 对国内理论界有关研究的评述<br><br>3 制度演变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回顾与分析<br>3.1 近代中国以前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考察分析<br>3.1.1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br>3.1.2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br>3.1.3 封建土地制度下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简要总结<br>3.2 改革开放前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考察分析<br>3.2.1 “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理想及其实践<br>3.2.2 从农村土地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的历程<br>3.2.3 改革开放前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简要总结<br>3.3 土地承包制改革下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考察分析<br>3.3.1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改革历程与绩效<br>3.3.2 农地集体所有制下农民土地的权属分析<br>3.3.3 对制度变革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基本判断<br>3.4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考察分析<br>3.4.1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与土地关系变化的一般规律<br>3.4.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非农化的现状与趋势分析<br>3.4.3 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与土地关系的简要总结<br><br>4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现实考察与理论分析<br>4.1 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过程<br>4.1.1 对有关失地农民基本概念的界定<br>4.1.2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与发展<br>4.2 失地农民问题的基本表现<br>4.2.1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br>4.2.2 失地农民的收入问题<br>4.2.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br>4.2.4 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简要总结<br>4.3 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分析<br>4.2.1 影响经济社会稳定<br>4.2.2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br>4.2.3 导致土地资产流失<br>4.2.4 恶化农民心理健康<br>4.4 产生失地农民问题的原因剖析<br>4.4.1 前提性制度缺陷:土地产权问题<br>4.4.2 核心性制度缺陷:土地征用与补偿问题<br>4.4.3 基础性制度缺陷:社会保障问题<br><br>5 失地农民权益补偿与保障:现实考察与理论分析<br>5.1 中外征地补偿制度的比较与借鉴<br>5.1.1 西方国家土地征用补偿制度类型与借鉴<br>5.1.2 当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类型与借鉴<br>5.1.3 中国征地制度变革与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br>5.2 开发型安置:现实考察与理论分析<br>5.2.1 开发型安置的典型模式分析<br>5.2.2 开发型安置模式的意义分析<br>5.2.3 开发型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br>5.3 产权型安置:现实考察与理论分析<br>5.3.1 产权型安置的典型模式分析<br>5.3.2 产权型安置模式的意义分析<br>5.3.3 产权型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br>5.4 保障型安置:现实考察与理论分析<br>5.4.1 保障型安置的典型模式分析<br>5.4.2 保障型安置模式的意义分析<br>5.4.3 保障型安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br>5.5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一个调研案例分析<br>5.5.1 成都市JN区失地农民安置与保障模式研究<br>5.5.2 集体经济发展对失地农民保障的积极作用<br>5.5.3 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中的经验与矛盾<br>5.5.4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简要总结<br><br>6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前提:土地产权制度改革<br>6.1 家庭承包责任制框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分析<br>6.1.1 农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产权安排与特征分析<br>6.1.2 农地承包权的内涵、特征与经济实现<br>6.1.3 农地承包权性质的理论辨析<br>6.2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争论<br>6.2.1 集体土地所有权私有化改革:主张与思考<br>6.2.2 集体土地国有化改革:主张与思考<br>6.2.3 集体土地经营权模式创新:主张与思考<br>6.2.4 集体所有权实现形式创新:主张与思考<br>6.3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br>6.3.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约束与方向<br>6.3.2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改革探索<br>6.3.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改革探索<br>6.3.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探索<br><br>7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核心: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改革<br>7.1 农民对于征地制度的边际调整:土地发展权的部分实现<br>7.1.1 土地发展权的概念解析<br>7.1.2 农村土地发展权压抑:法律与现实分析<br>7.1.3 农民对集体土地发展权的自发争取<br>7.1.4 政府征地政策的边际调整<br>7.2 征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征地价格的理论分析<br>7.2.1 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的实质<br>7.2.2 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构成剖析<br>7.2.3 “农转非”:农村土地所有权价格的补充形式<br>7.2.4 农地价格“剪刀差”的理论分析<br>7.3 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革与创新<br>7.3.1 征地补偿制度改革思路的争论<br>7.3.2 有关征地价格补偿标准及范围确定的改革<br>7.3.3 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的操作与管理程序<br>7.3.4 征地补偿制度的改造与替代<br><br>8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br>8.1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br>8.1.1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