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梯模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63858
  • 作      者:
    张民省主编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希望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先进典型的研究,能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的探索添砖加瓦。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民省,男,1964年12月出生,山西永济人。中共党员。现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曾任中共山西大学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12月以来,在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任现职以来,曾主编《山西大学青年运动史》、《社会保障学》,参编山西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著《太行精神》等著作。曾主持和参与山西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构筑和谐社会与山西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山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分析及其机制研究、高校教师道德情操研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等课题。先后在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国行政管理、生产力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山西大学学报、城市发展研究、理论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br>    阎胜利:男,1962年8月出生,山西永济人。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历任永济市开张镇党委副书记、虞乡镇镇长等职,现任永济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在农业农村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有极为独到的见解,曾主持编写《百户农民致富经》、《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走向和谐新农村》等。<br>    杜创国:男,1967年1月出生,山西永济人。中共党员。现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后,并任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东亚政治与行政、改革与发展等。曾出版著作多部,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城市管理研究、东北亚论坛、湖南社会科学、地方政府管理、行政与法、公共行政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北梯模式》研究的北梯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当地的农产品(或其他可利用的资源)大做文章,形成了基于合作社引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符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提出的: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要求。这三大原则在北梯村的发展探索的过程中都得到良好贯彻落实。因此,选择了该村作为“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分析及其机制研究”(2008041024—01)的案主进行剖析。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而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之一。我们正在建设的富裕型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存在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等现象。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展开
目录
导论<br>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br>(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演进<br>(二)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br>二、案例选择与研究方法<br>(一)案例选择<br>(二)研究方法<br>三、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br>(一)关注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br>(二)研究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br>(三)北梯模式的研究思路<br>第一章北梯村概况<br>一、区域特征<br>(一)地理位置<br>(二)资源禀赋<br>二、历史变迁<br>(一)悠久的历史<br>(二)深厚的文化<br>三、北梯村的社会结构<br>(一)风土人情<br>(二)礼俗节日<br>四、北梯村的经济结构<br>(一)传统的农业<br>(二)新兴的第二、第三产业<br><br>第二章北梯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br>一、北梯经济的初步发展<br>(一)“为北梯而生”的人——孙国宾<br>(二)改革开放前的北梯经济<br>(三)改革开放初的北梯经济<br>二、北梯经济的稳步发展<br>(一)稳步发展的基础<br>(二)联营公司的壮大<br>(三)芦笋产业的兴起<br>(四)1995年后北梯经济的徘徊前行<br>三、北梯经济步入新阶段<br>(一)2005年的村委会换届<br>(二)合作社思路的萌生<br><br>第三章养猪合作社叩响致富门<br>一、北梯养猪合作社的成立<br>(一)传统养猪业及其特征<br>(二)北梯村养猪合作社的成立<br>(三)合作社养猪初见成效<br>二、生产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br>(一)加大技术创新,实现科学孕育<br>(二)采用系统方法,实现高效养育<br>(三)重视日常管理,改善猪栏环境<br>三、壮大集体经济,搭建增收平台<br>(一)北梯养猪合作社的发展经验<br>(二)养猪生产合作社的特点<br>(三)北梯养猪生产合作社仍需完善<br><br>第四章葡萄合作社尝试“新土改”<br>一、土地流转改革背景<br>(一)联产承包制面临挑战<br>(二)土地流转改革应运而生<br>二、北梯葡萄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与运营<br>(一)北梯葡萄生产合作社的成立<br>(二)北梯葡萄生产合作社的运行<br>(三)北梯葡萄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的特点<br>(四)北梯葡萄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的特征<br>三、先进模式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br>(一)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br>(二)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规模优势<br>(三)改变劳动方式,增进农民收益<br><br>第五章北梯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br>一、北梯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机构<br>(一)社员(代表)大会<br>(二)理事会<br>(三)监事会<br>二、北梯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br>(一)组织管理制度<br>(二)财务管理制度<br>(三)生产管理制度<br>(四)会议制度<br>三、北梯专业合作社的运行<br>(一)北梯合作社的运行机制<br>(二)北梯合作社运行的原则<br>(三)北梯合作社运行的效果<br><br>第六章制度创新带来的变化<br>一、管理更加民主<br>(一)领导干部恪尽职守<br>(二)村民参与规范有序<br>二、村容更加整洁<br>(一)村庄旧貌换新颜<br>(二)村庄规划科学合理<br>三、乡风更加文明<br>(一)建立村规民约<br>(二)发展基础教育<br>(三)培养现代新型农民<br>四、生产更加发展<br>(一)稳步发展优质粮棉生产<br>(二)大力发展规模养殖<br>(三)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br>五、生活更加宽裕<br>(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r>(二)农村社会保障渐趋完善<br><br>第七章北梯模式的主要经验<br>一、精英引领,村民参与<br>(一)精英引领是北梯发展的重要条件<br>(二)村民参与是北梯发展的力量源泉<br>二、土地入股,合作经营<br>(一)以土地入股实现土地流转<br>(二)以合作经营保护农民利益<br>三、民主管理,规范运作<br>(一)民主化管理制度是北梯快速发展的保障<br>(二)规范运作是北梯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基础<br>四、政府引导,因地制宜<br>(一)政府引导加速了北梯村的改革与创新<br>(二)因地制宜保证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质量<br><br>第八章坚持科学发展。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br>一、因地制宜,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br>(一)建设保障农业发展的优质高效农业<br>(二)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br>(三)建设参与国际分工的外向化农业<br>(四)建设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br>二、开拓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br>(一)多渠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br>(二)加强农业高科技和应用技术研究<br>(三)加强普适性、关键性技术研究<br>(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br>三、完善机制,保障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br>(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br>(二)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br>(三)建立和完善集成放大的项目管理机制<br>(四)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支持机制<br>(五)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br>(六)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参与机制<br>(七)建立和完善新时期农民利益增进机制<br>(八)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br>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