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村减贫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13408
  • 作      者:
    刘坚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已经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壮举之一。1978-2007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中国农村减贫事业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扶贫模式也为全球反贫困事业树立了榜样。2008年,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首脑会议上,中国以自1990年以来对全球减贫事业67%的贡献率受到与会者尊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减贫体系
    从1949年至今,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56年底,通过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二是1957—1978年底是计划经济体制阶段。这一时期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优先、“赶美超英”和集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加上社会政治发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发展脚步停滞,错过了二战以后国际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在1978年底处于崩溃的边缘,期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居于全球倒数第四。三是1979年至今是中国的转型发展时期。1978年底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时期,通过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封闭式经济向全球一体化经济等结构性转型(世界银行,2004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国家发展环境十分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使中国从全世界最为贫困的国家跨入到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教授2007年在复旦大学举办的“上海论坛2007”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具有长期性,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以华盛顿共识”为参考的拉美发展模式和东欧发展模式相继出现问题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快速发展给全世界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库伯雷·默博士撰写的题为“北京共识”的论文。该文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适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以“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以及“中国道路”等为关键词来讨论中国发展的文献和研讨会等日益增多。
    以市场机制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发展战略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很难能够通过涓流效益自动惠及穷人。1985年,当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边际效应发挥到最大的时候,中国政府开始考虑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措施,于1986年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办,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专项扶贫行动,补充以追求效率为第一要务的经济发展中对公平的效用不足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排斥。从1986年至今,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等一系列重要的扶贫工作指导文件,投入1500多亿元的财政资金,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进行专项扶持。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减贫体系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
(一)经济结构
(二)人口和就业
(三)自然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宏观经济快速发展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减贫成绩显著
(四)人类发展指数升高
(五)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六)社会基础设施系统逐渐完善
(七)民族自治和融和
三、中国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问题
(二)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四、中国特色的反贫困体系
(一)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体系
(三)农村社会安全网

第二章 缓解贫困——中国跨世纪的伟大工程
一、减贫战略的阶段特点
(一)1978-1985年,制度变革下经济增长引发的大规模缓解贫困
(二)1986-2000年,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扶贫
(三)2001年以来,开发式扶贫与多项惠农减贫政策并举的整合阶段
二、减贫目标的实现
(一)贫困人口减少
(二)贫困群体生存需求的满足
(三)贫困群体基本公共服务消费的满足
(四)劳动力素质提高
(五)贫困群体发展的区域条件得到改善
三、减贫成就的影响
(一)对弱势群体的赋权,促进社会公平
(二)推动经济发展
(三)和谐社会关系
(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对全球反贫困贡献巨大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中国减贫的动力机制
一、宏观经济增长与减贫
二、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政策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
(二)农村分配政策和农产品流通政策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
(四)农业生产支持政策
(五)区域发展政策
三、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
(二)中国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
四、农业增长与减贫
(一)农业部门经济发展趋势及对中国扶贫的影响
(二)农业部门发展与减贫的未来政策选择
五、乡镇企业发展与减贫
(一)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减贫的贡献
(二)乡镇企业发展对目前及未来农村减贫的作用和挑战
(三)非农就业和减贫
六、城市化与减贫
(一)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减贫的历史评价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扶贫行动面临的挑战
七、相关经济因素与减贫的关系
(一)收入分配和减贫
(二)国有企业及乡镇企业改革和减贫
(三)通货膨胀及农产品价格和减贫
(四)贸易市场化和减贫
八、城乡经济发展、经济转型与中国的扶贫
(一)从统筹城乡的角度全面设计今后的扶贫策略
(二)选择有助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战略
(三)审慎评估农业在农村扶贫中的作用_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中国反贫困的领导、组织和保障
一、政府主导的背景和内涵
二、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组织保障
三、政府主导扶贫开发的政策体系
(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三)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目标瞄准政策和扶贫监测体系
四、政府主导的资金投入
(一)扶贫资金的分配政策和机制
(二)专项扶贫项目的目标和管理机制

第五章 社会参与——中国反贫困资源调动的重要补充
一、扶贫计划中的社会参与
(一)社会参与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
(三)社会参与扶贫的方式
(四)社会参与扶贫的成效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
三、政府非职能性扶贫模式——政府部门在扶贫中的参与
四、社会扶贫工程模式——民间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参与
(一)中国民间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概况
(二)社会扶贫工程模式的特点
(三)希望工程
(四)春蕾计划
(五)幸福工程
(六)天使工程
五、企业参与扶贫的模式
(一)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二)参与扶贫的企业类型及参与途径
(三)光彩事业

第六章 自力更生——中国缓解贫困的立足点
一、自力更生的政策内涵
(一)自力更生减贫的政策层面
(二)贫困类型与自力更生减贫
(三)自力更生减贫的内力和外力
二、自力更生减贫的环境条件
三、乡镇企业发展与自力更生减贫
(一)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
(二)乡镇企业发展对减贫的贡献
(三)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
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与自力更生减贫
(一)农村劳务输出的政策
(二)劳务输出缓解贫困的理论基础
(三)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特点
(四)劳务输出对减贫的贡献

第七章 开发扶贫——中国缓贫的战略措施
一、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二)有力的政府主导
(三)开发式扶贫模式的形成
(四)开发式扶贫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五)开发式扶贫政策中的瞄准机制
(六)开发式扶贫政策与贫困人口的参与
(七)开发式扶贫政策与社会参与
(八)开发式扶贫政策与国际合作
二、开发式扶贫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长是减缓贫困的必要条件
(二)人口迁移可以提高穷人的收入水平和生存能力
(三)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可以为脱贫致富奠定条件
(四)为穷人提供稀缺的生产要素有助于解除经济发展的瓶颈
(五)穷人赋权和扩大参与是缓解贫困的一项根本保证
(六)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有助于农村扶贫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三、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扶贫措施——以工代赈
(一)以工代赈项目的政策演变
(二)以工代赈项目的作用与特点
(三)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与完善
四、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扶贫措施——自愿性移民
(一)自愿性移民的主要政策
(二)自愿性移民搬迁的具体实施
(三)自愿性移民搬迁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四)自愿性移民搬迁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
五、调动信贷资源的扶贫——扶贫贴息贷款
(一)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的实施与演变
(二)扶贫贴息贷款的绩效
六、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扶贫措施——科技扶贫
(一)科技扶贫的主要政策内容
(二)科技扶贫的主要成效
七、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扶贫措施——整村推进
……
第八章 全面发展——中国减贫的可持续性
第九章 国际合作——减贫资源和经验的分享机制
第十章 任重道远——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和反资困的新特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