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9131484
  • 作      者:
    张雅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雅丽,女,1964年7月出生,陕西韩城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专业,获农学士学位;1986年7月分配到原西北林学院林业经济管理系从教,2001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在职硕士研究生,2003年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范秀荣教授,2008年取得管理学博士。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统计学》、《管理会计》及农林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陕西省社科联课题《提高陕西省城镇化水平研究》,校教改课题《管理会计学》多媒体课程建设研究,参与国务院开发领导小组课题《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模式与配套政策》,国际泥沙研究中心课题《吴起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的研究工作。在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指导,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和规律;创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三力模型"即:推力模型、拉力模型、中间力量模型和合力模型;在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具有新意的结论:①农用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所代表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力在现阶段并不表现为正向的推动作用,而表现为一种"反推力",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力不足。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经济改革在经历一段时间对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矫正之后,又回复到重工业领先增长的轨道,从而使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挤出效应,但是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拉动力;在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拉动力量。   现代化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逾越的重要历史阶段。大力发展工业,走工业化道路,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离完成工业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从长远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中国工业化的关键因素,如何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转移问题是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具有特定的国情、制度背景和崭新的世界环境,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也无法遵循西方国家传统的理论范式和转移路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献计献策。其目的具体表现为:   (1)通过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总结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规律,揭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所在。   (2)借鉴相关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经验,建立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三力模型”,即“推力模型”、“拉力模型”、“中间力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力模型”,对影响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解释。   (3)提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1.2.2 研究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许多现代化国家曾经面临的一大经济问题。纵观许多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难发现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实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的实现在时间上是同步的。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具有特定的国情、制度背景和崭新的世界环境,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也无法遵循西方国家传统的理论范式和转移路径。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指导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   (1)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工业化的背景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有助于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殊规律和方向。
展开
目录
序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 2.1 工业化 2.1.1 工业化的内涵 2.1.2 工业化进程的衡量与测度 2.2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2.2.1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2.2.2 农村劳动力转移 2.3 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的一般规律 2.3.1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2.3.2 库兹涅茨理论 2.3.3 钱纳里、塞尔昆理论 2.4 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转移模式 2.4.1 刘易斯模式 2.4.2 拉尼斯一费模式 2.4.3 乔根森模式 2.4.4 托达罗模式 2.4.5 “推一拉”理论 2.4.6 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一收益理论 第三章 国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3.1.1 英国 3.1.2 美国 3.1.3 日本 3.2 新兴工业化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 3.2.1 韩国 3.2.2 巴西 3.3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 3.3.1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体现为产业转移 3.3.2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空间的转移和集聚 3.3.3 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演替 4.1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 4.1.1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49—1977年)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Ⅰ)(1978—1991年)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Ⅱ)(1992年至今) 4.2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4.2.1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4.2.2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特征 4.2.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特征 4.2.4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4.3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4.3.1 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4.3.2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 4.3.3 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构建 5.1 “新三力模型”的构想 5.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假设 5.2.1 “推力”因素 5.2.2 “拉力”因素 5.2.3 “中间力量”因素 5.3 “新三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5.3.1 “新三力模型”的一般形式 5.3.2 “新三力模型”的综合形式 第六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 6.1 推力模型检验 6.1.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6.1.2 结论与讨论 6.2 拉力模型检验 6.2.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6.2.2 结论与讨论 6.3 中间力量模型检验 6.3.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6.3.2 结论与讨论 6.4 合力模型检验 6.4.1 变量的选择与分析 6.4.2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选择 7.1 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 7.1.1 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实选择 7.1.2 农村工业化的依托是乡镇企业 7.1.3 农村工业化应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7.1.4 农村工业化注意的问题 7.2 加快工业化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 7.2.1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培育龙头企业 7.2.2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7.2.3 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7.2.4 以产业转移来实现地区问产业结构的协调 7.3 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步伐 7.3.1 城市化发展要合理定位 7.3.2 走多元化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第八章 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撑条件 8.1 改革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 8.1.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8.1.2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8.2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8.3 构建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8.4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转移能力 8.4.1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8.4.2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8.4.3 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培训投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