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235694
  • 作      者:
    宋超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三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宋超,博士,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中国近现代史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新中国初期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研究”等多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和软件科学等科研课题,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在《中国农史》、《中国经济史研究》、《求索》等刊物发表与本研究专著相关论文多篇,其中《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初探》被《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二章分别阐述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背景和条件,第三、四、五章论述中苏农业科技合作的途径、方式和效果,最后一章评述合作的缺憾和负面影响。《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研究》以合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基本内容要素为纲,既能使论述环环相扣,自成体系,又能突出重点,将研究引向深入,增强成果的史鉴意义。
展开
目录
导论<br><br>第一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历史背景<br>第一节  近代中国农业科技概况<br>一、曲折发展与相对落后<br>二、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br>第二节  20世纪上半叶苏联的农业与科技<br>一、苏联农业概况<br>二、苏联科技实力<br>三、苏联农业科技、教育和机械化水平<br>第三节  中苏结盟与经济技术合作<br>一、从相互同情与支援到互助结盟<br>二、中苏结盟与经济技术合作<br><br>第二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优势和基础<br>第一节  中苏文化交流、融通与认同<br>一、文化异质与认同对国际合作的影响<br>二、中苏文化融通与认同的历史必然性<br>三、中苏两国文化交流、融通与认同<br>第二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地缘优势<br>一、农业引种和育种的地理区位优势<br>二、农业科技合作的边境优势<br>第三节  近代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br>一、农业技术引进与推广<br>二、农业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br>三、农机具引进与应用<br>四、农科留苏教育<br><br>第三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途径<br>第一节  前期合作的外交与外贸途径<br>一、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外事工作的管理体制<br>二、外交与外贸途径的形成<br>三、外交与外贸途径的特点<br>第二节  建立科学技术合作的专门机构<br>一、中国科技界在苏联对口考察及其意义<br>二、签署《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br>三、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的建立<br>四、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发展<br>第三节  共同制定并实施“122项”科研计划<br>一、《十二年科学规划》与农业科技<br>二、《十二年科学规划》与“122项”协定<br>三、“122项”协定农业项目的实施<br>第四节  中苏相应农业机构的直接联系<br>一、中苏农业部之间的直接联系<br>二、中苏两国农业科学院之间的直接联系<br>三、其他相应农业科研机构的直接联系<br>四、中苏高等农业院校的直接联系<br><br>第四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内容<br>第一节  聘请苏联顾问和专家<br>一、苏联专家的规模<br>二、苏联专家的部门分布及工作特点<br>三、选派与聘请苏联专家的要求<br>四、聘请苏联专家的补偿与生活待遇<br>五、各合作阶段中苏政策调整及其影响<br>第二节  中苏互派留学生<br>一、向苏联派遣农科留学生的意义<br>二、派遣留苏农科学生的严格选拔<br>三、农科留苏学生的派遣规模<br>四、农科留苏学生的培养<br>五、接受和培养苏联留学生<br>第三节  中苏专家互访与交流<br>一、中国专家对苏联的农业考察<br>二、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农业考察<br>第四节  相互引进和交换农业良种<br>一、中国从苏联引入的农业良种<br>二、苏联从中国引进农业良种和技术概况<br>第五节  中国从苏联引进农业机械<br>一、新式农具引进<br>二、农业机械引进<br><br>第五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积极意义<br>第一节  为中国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br>一、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业产量<br>二、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家畜疫病<br>第二节  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家畜育种的成效<br>一、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的成效<br>二、家畜育种的主要成效<br>第三节  促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科教事业<br>一、增设新的学科专业<br>二、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br>第四节  实现进口农机国产化<br>一、仿制改进与机引农业机械国产化<br>二、技术引进消化与拖拉机制造业发展<br>第五节  国营友谊农场建立和发展的示范作用<br>一、土地规划学科的引入与技术传播<br>二、学习和消化先进农业科技知识<br>三、输出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br>四、友谊农场发展与农业现代化<br><br>第六章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缺憾及其影响<br>第一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文化传统制约<br>一、中苏(俄)文化传统的差异<br>二、文化传统的撞击与排异<br>三、中国文化传统固有局限对合作的制约<br>第二节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缺憾<br>一、有些合作项目缺乏计划性<br>二、引进消化技术存在一定不足<br>三、照搬苏联高等农业教育模式<br>第三节  政治因素形成的负面影响<br>一、“米丘林学说”的传播及负面作用<br>二、“大跃进”对合作科研和留苏教育的影响<br>三、政治分歧与苏联后期合作的退缩<br><br>结语  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的动因机制与终结<br>附录<br>附录一  建国初期中苏农业科学技术合作应聘来华工作的部分苏联专家名单<br>附表二  1953-1965年留苏农科研究生、进修生、实习生分专业人数统计表<br>附表三  苏联赠送给中国建设大型国营机械化谷物农场的农机设备清单<br><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